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2023·北京怀柔·三模
2 . 总路线是党和国家在某个历史阶段指导全盘的基本准则,是制定各方面具体工作路线和政策的总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2年9月,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想法,12月,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这条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5月29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指出:“在党的路线已经确定以后,全党的任务,全国人民中一切积极分子的任务,就是贯彻执行这条路线,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使总路线的灯塔照耀全国人民的一切工作。”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条路线中任选两条,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和影响。
2023-05-25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各地的工业产值要在几年内超过农业产值。6月,中央又在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协作区的基础上,提出各协作区要尽快建立起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党中央此举意在(     
A.调整“大跃进”运动期间国民经济比例B.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成功付诸实践
C.利用计划经济体制来协调各地的矛盾D.大办地方工业协助国家实现工业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的分布示意图。对此阶段工业建设的认识正确的是(     
A.在东南沿海地区充分发展基础上延伸
B.改变了50年代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
D.开创西南西北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先河
2022-09-05更新 | 725次组卷 | 22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1960年与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全国城镇人口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缘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引发“上山下乡”运动
C.体现“八字方针”成效初显D.反映城市经济遭到破坏
6 . 如果为下列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成就
7 . 如表为中国1958—1965年对外援助实际交付情况表(单位:人民币亿元)。据此可知,该时期我国的对外经济援助
年份总计无偿贷款占总计%
无偿贷款
19581.901.580.3283.1616.84
19593.512.173.1461.8238.18
19602.471.650.8266.8033.20
19614.432.302.1351.9248.08
19625.762.273.4939.4160.59
19636.703.473.2351.7948.21
196410.127.023.1069.3730.63
196515.929.965.9662.5637.44

A.呈现持续上升趋势B.为改善国际环境打下了基础
C.都是社会主义国家D.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8 . 1956年2月至4月下旬,国家主要领导人先后听取了全国三十多个部委以及广东、河北等地的汇报,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全国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重工业内部结构等情况,特别是存在的实际问题。据此可推知
A.国家建设战略将出现重大调整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仍需继续
C.平衡工农业是经济工作的中心D.社会主义工业注重协同合作
9 . 有学者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划体制确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0余年间,“地下经济”(主要指脱离计划经济秩序的自发工商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时期中都有迹可循,呈现某种程度的周期性起伏。“地下经济”的长期存在
A.危及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折射出经济体制调整的必要性
C.反映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022-04-13更新 | 335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以下对三线建设认识正确的是
①当时中国面临着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
②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原有的工业布局
④增强国防力量并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2-04-04更新 | 50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芜湖中华艺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