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我国1950年至今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分期状况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起步阶段(19501957年)1957年城市化率达到15.39%
城市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前期城市化率由1957年的15.4%上升到1960年的19.7%;后来城市化率下降到1965年的17.74%
城市化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7年)城市化率从1966年的17.86%下降到197717.55%,基本上处于逆城市化状态
改革开放时期恢复阶段(19791984年)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9.99%上升到1984年的23.01%
小城镇高速发展阶段(19841994年)城市化率由1984年的23.01%提高到1994年的28.62%10年间提高了5.61个百分点
城市迅速发展阶段(1994年以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政府更大程度的重视,这时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各地纷纷建立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

——摘编自许迎春《中西城市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图为油画《1959——大庆石油会战》,作者的主要意图是(     
A.表明民众对志愿军的支持B.强调人民公社的战略地位
C.展现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D.宣传一五计划的发展成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61年4月,陈云致信周恩来,汇报了在杭州、南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计划每年竣工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同时开建五个厂,每年形成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相当于一百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 。这样的建设规模除美国有过几年外,其他国家没有先例。据此推知,这一计划的实施(     
A.落实了大跃进运动的精神B.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C.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D.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2023-01-15更新 | 468次组卷 | 15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如图为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单位:万吨)。下列对图中③段中国钢产量变化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政府提供援助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
C.西方先进技术引进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023-01-12更新 | 350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1960年与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全国城镇人口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实行
D.“文化大革命”开展
2023-01-08更新 | 149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6 .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新的指示,调整了经济建设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农民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此政策实施的背景是(     
A.党提出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党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D.中苏关系恶化加剧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6年7月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1952年至1978年间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

1952年1978年
原煤产量0.66亿吨6.2亿吨
钢产量135万吨3178万吨
粮食产量16392万吨30477万吨
在校学生数5444万人21351万人
医院、卫生院数3540个64421个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表: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整理


(1)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分析上表中1952年至1978年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60年6月,毛泽东指出,1958、1959年我们曾经讲数量,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同时,他认为“二五”计划后三年(1960—1962年)的指标“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A.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B.工作中心转到城市建设上来
C.对“左”倾错误全面反思D.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22-12-03更新 | 526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厦外石狮分校、泉港一中两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江苏镇江·期中
9 .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一”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
2022-11-29更新 | 344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福州黎明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一)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天津南开·期中
10 . 观察如表,从总体上看,其揭示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时间调整主要内容
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3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农业集体化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状况D.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022-11-20更新 | 800次组卷 | 12卷引用:历史(福建A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