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流行词汇可以反映时代的主题。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在大跃进时期高频率出现的是
A.土地改革、农民翻身B.农业合作社、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好、大炼钢铁D.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 .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一位先进典型人物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这位先进典型人物是
A.雷锋B.杨根思C.焦裕禄D.王进喜
3 . 下列方针政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按其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引进来”和“走出去”
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4 .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解决
5 . 一首歌谣写道“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这首歌谣应出现于(  )
A.农业合作化时期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6 . 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要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并长期执行。这反映出中共中央(     
A.准备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B.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
C.已认识到城乡经济的不协调D.已对人民公社的弊端有所认识
7 . 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
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思想
B.确立以发展农业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21-02-05更新 | 341次组卷 | 20卷引用: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图为中国1955—1965年农业总产值指数变化柱状图。以下解读中,正确的有

①总体:这一时期农业虽然经历曲折但总体仍有发展
②1955—1958年:土地改革陆续完成推动了农业发展
③1958—1961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④1961—1965年: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成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1963年,在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会分析了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的情况,指出这一成绩得益于“贯彻执行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说明此时我国经济生活的关键词是
A.“调整”B.“跃进”C.“改革”D.“改造”
10 .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对统计表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
1960年21.8%26.1%52.1%
增长率—47.3%—16.3%104%

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重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B.“大跃进”的开展使全国工业总产值取得大幅度提高
C.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的严重失衡
D.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