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下表是1961-1963年我国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统计表。这一做法
时间精简职工人数压缩城镇人口
1961年798万1000万
1962年935万1200万
1963年100万300万

A.减轻了粮食供应压力B.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
C.推动了经济较快发展D.促进了农村政权的巩固
2009高一·全国·专题练习
2 .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019-09-25更新 | 493次组卷 | 3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预测考卷历史试题
3 . 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消失。但在1962年到1965年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021-12-04更新 | 248次组卷 | 19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卷历史试题
4 . 宣传画的内容往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很多信息,也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能从下面宣传画的内容得出的启示是
A.要正确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B.变革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C.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5 . 1958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把1958年的钢产量提高到800万吨至850万吨。这都是比较可行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指标,然而在同年6月举行的北戴河会议上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运动
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6 .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很严重的经济危机,有人用歌谣描述为∶“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下列哪一项是较为成功应对歌谣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A.让农民减少农作物产量B.修改计划调整工农业比重
C.实行大规模私有化策略D.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7 .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时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到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四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的大城市,是我国发展最快的地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判断对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那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根据材料四,说说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初期,以稳定就业为目标,从分散管理逐步迈上集中调配的轨道,通过采取“包下来”的政策,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的就业问题,实施失业救济政策,对私营企业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妥善安置工人的就业问题。从1953年开始,中央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着手调整我国劳动用工管理政策。1956年,我国确立了使全体劳动者实现“全面就业”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制定了“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并呈现鲜明的计划性特点。“大跃进”运动造成“劳动力不足与充分就业”的假象,农业生产和城市粮食问题日益突出,给城乡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支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提出要改革传统就业体制,并制定了“三结合”、“劳动合同制”、“再就业工程”等保障就业政策,1983年,劳动人事部发布了《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等文件,使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赢得空前的发展,社会就业安置能力大幅提高。19951月劳动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通知》,我国就业政策体现出统筹性、多元化、市场化的特征。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就业政策进行阶段划分并加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下表反映了195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据表可知(     
   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
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75:2578:2266:3461:3961:3962:3863:37
轻工业产值与重工业产值之比(%)42:5833:6742:5847:5345:5544:5652:48
积累率(%)43.839.619.210,417.522.227.1
国家财政收支差额(亿元)-65.8-81.8-10.98.32.70.57.0
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元)9710311411711612012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3年版
A.经济调整成果逐步显现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D.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容
2024-04-2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表《严塞漏厄以培国本折》

材料二: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以上——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


问题:
(1)黄爵滋所说的“病国之忧”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及其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时局?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挽救危局的做法。
(3)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二五”计划意见书出台的历史背景并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