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1958年初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调剂和补充职工问题的意见》规定:各地区各单位的招工计划要先经过地方党委审查,而后报中央考虑决定。同年6月,中共中央同意了劳动部的报告,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管理,招工计划不必经中央批准。这一转变,源于(     
A.中央对经济管理权的下放B.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C.经济建设上存在冒进倾向D.“一五”计划的实施
2023-03-30更新 | 21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我国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发行)当中的“五元炼钢工人”,是我国纸币中的精品,也是唯一一张荣获“年度世界最佳纸币”大奖的人民币纸钞。纸币上的人物原型是北京首都钢铁公司工人张建生。材料典型说明了(     
A.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双百”方针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3 . 下图为1960年与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全国城镇人口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缘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引发“上山下乡”运动
C.体现“八字方针”成效初显D.反映城市经济遭到破坏
4 . 如果为下列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成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划体制确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0余年间,“地下经济”(主要指脱离计划经济秩序的自发工商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时期中都有迹可循,呈现某种程度的周期性起伏。“地下经济”的长期存在
A.反映了单一公有制经济被彻底打破B.折射出经济体制调整的必要性
C.推动了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D.说明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错误
2022-05-25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1962年,中国政府首次从西方国家引进了一批成套设备。1962年至1965年,中国先后与日本、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典、荷兰等国签订了80多项工程合同,用外汇2.8亿更元,其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B.西欧和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C.欧美结束对我国的经济封锁D.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7 .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贵州等西部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启了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科技和工业交通为基础的“三线建设”。以贵州六盘水为例,“三线建设”共建立了煤炭、钢铁等企业27个,总投资达29亿元,20多个省的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和设备成建制转入,奠定了六盘水工业基石。这些建设
A.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B.调整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C.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D.旨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2022-03-16更新 | 24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高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徙。从1964年开始,进行了十多年。在西部地区建立起许多军事工业基地,还开工兴建成昆、贵昆、黔、湘黔等铁路。可见,“三线建设”(  )
①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力量②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③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④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A.①③B.①②C.①④D.③④
9 . 从1964年开始,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地区。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地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占当时全国的13,国防工业生产能力占当时全国的1/2。这一变化
A.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B.推动沿海地区城市化
C.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D.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
10 . 某次会议指出“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B.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
C.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D.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