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7月,《申报月刊》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编者指出,“国民经济程度,低落到大部分人罹于半饥饿的惨状,对外防卫的实力,微弱到失地四省、莫展一筹的地步;而大家对此宿题,却都好像淡焉若忘,不加深究”。“特辑”明确规定讨论的重点问题:(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保障是什么?要促进中国现代化,需要哪些先决条件?(二)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种方式,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步骤怎样?

在讨论文章中,杨幸之等人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有人主张采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张素民提出发展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对私人企业进行节制。“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引发了社会对现代化的持续关注。《东方杂志》《独立评论》等刊物也刊发了相关文章,其中不乏对苏联社会主义和“一五计划”的介绍。

——摘编自耿凡《八十九年前有关“中国现代化”的一次讨论》

材料二   1954年,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明确下来。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我们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编自牛先锋《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讨论的国际背景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大讨论提出的先决条件和方式问题,并进一步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探索的特点。
2 .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是最成功的特区。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探索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路径,并具有示范和吸引效应。……以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边界口岸。

——章百家《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

材料二   李捷认为,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第三大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四大“松绑”的内涵,并写出21世纪初中国借“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的标志性事件。
3 . 在100多年前成稿的《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绘就了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百年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实践。以下属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     
①“两弹一星”试验成功②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③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 . 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于(     
A.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B.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C.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D.它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2023-03-20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北京郊区1978年和1986年男户主职业占比的情况。与1978年相比,1986年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C.农村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6 . 改革开放后,中共在某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八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图是1978—201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变化情况。对图中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改革重点由农村转至城市B.工业对经济的贡献力有限
C.工业经济呈现趋稳的态势D.体制变革造成经济的动荡
8 .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不断变革、完善农村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拉开了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的序幕。如何通过土地政策维护劳动人民利益,逐渐成为党的重要议题。革命初期,党陆续提出“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限制私人地权在若干亩以内”等关于土地政策的主张。随着革命的深入,党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在于农村,农村的革命在于土地,土地的革命在于土地所有权,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成为土地革命的核心议题。

——俞明轩等《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百年沿革与发展》

材料二   1945年以后,党的土地政策能够成为中共与华北基本群众的关系的关键,在于这一政策就建立在直接符合穷人和无地者心愿的基础之上。除了通过分配“斗争果实”而提供的物质刺激外,共产党人还能就所有农民显然理解为他们最直接的苦难的问题-专断地利用政治权力和在村社的社会地位-提出解决办法。

毛泽东概括了土地改革在共产党的防御战略中的作用。他断言,“深入和彻底”地解决了土地问题的地方,农民才坚定地和共产党一道反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1947年,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三大战役支前民工达539万人,担架10万副,粮食9亿多万斤。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下)、邵维正《中共党史专题教程》

材料三   中共中央1982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新形式”,是因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定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概括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45年以后,党的土地政策成为中共与华北基本群众的关系的关键”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以三大战役为例,论述土地改革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概括这一合作经济新形式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所围绕的核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②③①④
10 .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时间地点会议内容
1921年7月上海-嘉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明确党的奋斗目标
1923年6月广州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1935年1月B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1937年8月陕北洛川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
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45年春延安中共七大提出党的政治路线,确立_C_为党
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是最成功的特区。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探索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路径,并具有示范和吸引效应。……以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边界口岸。

——章百家《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

材料三:李捷认为,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 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第三大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1)写出材料一中B、C的内容,并指出洛川会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四大“松绑”的内涵,以及21世纪初中国借“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的标志。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