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接近平衡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 “如设1950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当年12月下降为85195112月为92.4195212月为92.6。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杜志雄《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5年,江泽民出任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87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全力促进上海的改革发展稳定。他领导制订上海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提出在20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方针。他积极支持开发开放浦东,强调要把浦东建设成为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的新市区。为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他倡导建立了民主党派双月座谈会、新闻界理论界双月座谈会等制度。他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建立了重大工程决策专家论证制度。为了扩大上海对外开放,他提出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互惠互利、长远考虑的发展对外经济交流的四项原则。……1989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摘编自《江泽民伟大光辉的一生》,新华社北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江泽民同志改革发展上海举措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江泽民同志的举措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2023-12-1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情况分项统计表

阶段投资地区投资行业华侨来源地
18621919初兴期地区数量资金占比%行业占比%来源地占比%
19191927发展期广东212687079万美元55.16房地产42.2东南亚80
19271937全盛期福建40552551万美元19.88商业15.6美洲13.5
19371945低潮期上海1871975万美元15.39工业15.1澳大利亚5.1
1945年以后回升期西南地区数百家1228万美元9.57

——摘编自360百科《华侨国内投资》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中全盛题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十三年来(19791992年)海外华人以及港澳台商在华投资,若与近代华侨在中国大陆投资长达八十七年(18621949年)相比,增加140倍;若与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在大陆投资的十七年相比,则增加了180倍。19791991年外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资本构成详见下表

资本来源构成投资金额/亿美元所占比重/%
外国资本89.5333.30
海外华人(华侨)资本15.005.57
香港、澳门资本139.3251.82
台湾资本25.009.29
合计268.85100.00

——摘编自林金枝《1979~1992年—海外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现状及其今后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1992年外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特点,并分析这一阶段投资额迅猛增长的原因。

材料三   2020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深情感言:“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百年来,广大侨胞始终心系祖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发挥着独特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华侨在近现代史上作出的贡献。
2023-11-1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和改革都是对社会现状的变革。亨廷顿认为:“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改革则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有时它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运用这两种社会变革的手段,才有可能获得预想的结果。

——摘编自李晓丹《浅析革命与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西方的相关历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江机床厂

材料

创业奠基

1965年10月,1493名宁江创业者怀着建设大三线豪情,由南京机床厂内迁至都江堰,建立宁江机床厂。我国精密机床研发和生产基地由此诞生。

改革先锋


1978年10月,四川省委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宁江机床厂等六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1979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率先突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禁区,全国首家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直接销售产品的订货广告。至此,企业正式由单纯生产型走向了生产经营型。

改制转型

2006年10月,公司与宜宾普什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了普什宁江公司。


“十五”时期,确定了产品方向:精密、高效、成套、智能化。产品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处于行业一流水平,成为国内用户替代进口产品的首选,倒逼国外进口同类机床大幅度降价,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支出。

——摘编自杨青《宁江四忆》


结合材料,以“成功之路”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0年,美国开始农业现代化。1862年,美国通过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农业和农业教育立法;政府用稳定资金和健全制度推动农业建设,30年间建设了数十项大型水利工程。20世纪初,美国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20世纪前期,美国两次农业危机,政府投入重点转向控制农业生产、维持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恢复发展。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50年后,美国鼓励农用新技术,极力扩大农产品外销,农业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达到很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编自《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26年,斯大林指出没有工业发展苏联农业就无法发展,试图以美国模式改造苏联农业。1929年,苏联农业集体化。1933年,苏联拖拉机站和农场政治部门到村庄,在长期系统引入机械和技术上体现了明显的集体化管理效果。赫鲁晓夫时期,拖拉机站与集体农庄合并,大量垦荒、种植玉米、提高收购价格,为农场人员提供养老金。60年代,苏联农场高度机械化,其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福利机构。勃列日涅夫末期,苏联创造了一个工业投入、工人生 产、科学家规划,广泛参与的庞大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系统。

——摘编自《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49—2010年,我国农业经历了集体所有制,产品统购统销,农民户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农业主体;农民离土出村的三个农业现代化阶段。2010年前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机械化大幅度投入,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用工成本上升,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转折和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从满足温饱和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转向显化乡村价值、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为主,城乡融合体制创新是这一阶段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

——摘编自《中国农业转型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在世界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苏联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简析当前中国农业转型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中的旗袍变革

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

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张成义、李群英《中国旗袍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演变及其文化传承》

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赫鲁晓夫后期忽视农业科学所带来的教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就强调农业科学“有特殊的意义”。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

——摘编自陈义初《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

材料二   2001年,中国政府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颁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十五”以前,中国近80%农业科技人员和投入集中在提高农产品数量方面;“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初步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与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等。

——摘编自吴忠泽《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科技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相比,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不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5年,江泽民出任上海市市长、1987年任上海市委书记。他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全力促进上海的改革发展稳定。他领导制订上海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提出在20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方针。他积极支持浦东开放,把浦东建设成为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的世界一流新市区。他倡导建立了民主党派双月座谈会、新闻界理论界双月座谈会等制度,广泛听取意见。他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建立了重大工程决策专家论证制度。在他倡导下,上海市政府每年必须为人民办几件实事,努力解决广大群众实际问题,改善群众生活。

——摘编自《江泽民伟大光辉的一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泽民为上海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泽民在上海工作的历史意义。
2023-05-0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1978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摘自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对稳定世界发展所做的贡献日益显著,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和行动,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惠及50余万当地民众;举办了100多期减贫培训班,为116个发展中国家培养减贫专业人才近3000人。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强大动能。

——摘编自齐玉《积极促进国际减贫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并分别概括中国政府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方面的重大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指出中国为应对当今世界大变局所做的贡献,并说明中国能做出这些贡献的主要原因。
2024-02-24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