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时期的印度、日本、朝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7世纪之交……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日本)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646年(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

2)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农民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封食,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3)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4)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指出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的哪些制度?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大化改新的性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2-10-02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至五代部分年号来源表

来源案例
《周易》太和(227曹魏、328后赵、366东晋、477北魏、827唐)、咸宁(275西晋、399后凉)、和平(354前凉、460北魏)、大亨(402东晋)、大明(457刘宋)、大宝(550梁)、大成(579北周)、大业(605隋)、贞观(627唐)、太极(712唐)、先天(712唐)、乾元(758唐)、贞元(785唐)、永贞(805唐)、开成(836唐)、咸通(860唐)、天复(901唐)
其他儒家经典正始(240曹魏)、永康(300西晋、396后燕、412西秦)、咸和(326东晋)、义和(431北凉)、中兴(501南齐、531北魏)、大同(535南梁)、武成(559北周)、广运(586西梁)、仁寿(601隋)、正德(761唐)、文德(888唐)
佛教及其故事青龙(233曹魏)、太元(376东晋)、太上(405南燕)、太平真君(440北魏)、天和(566北周)、建德(572北周)、大成(579北周)、开皇(581隋)、上元(674唐)、弘道(683唐)、垂拱(685武周)、太极(712唐)、先天(712唐)、至德(756唐)、上元(760唐)、宝应(762唐)、广德(763唐)
道教及其经典普通(520南梁)、大通(527南梁)、中大通(529南梁)、如意(692武周)、延载(694武周)、证圣(695武周)、万岁通天(696武周)、神功(697武周)、大足(701武周)

注:《周易》原为儒家典籍,后亦被道家奉为圭臬。佛教传入后,佛经翻译亦多引《周易》用词

材料二   《尔雅》有言:“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又“载,生物也。……取物更始也。于是唐玄宗明言:‘(朕)未明求衣,日昃忘食,励精为理,思致雍和。历观载籍,详求前制,而唐虞之际,焕乎可述。用是饮若旧典,以协维新,可改天宝三年为载’。”另有史籍载:“开元二十九年,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降临,赐宝符于世,玄宗得之,于是改年号开元为天宝,天宝间又见宝符上有‘天宝千载’之字,遂改年为载。”

——摘编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定年号“大化”。“大化”辞源有三:一为《尚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用道理来劝导各诸侯国君);二为《汉书》“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三为《宋书》“神武鹰扬,大化咸熙。廓开皇衢,用成帝基”。

——《日本书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玄宗“改年为载”的主观动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客观结果是否果遂其主观动机之愿,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改元“大化”的依据和目的。
2023-12-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外扩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跨大西洋的贸易为英国输入了诸如土豆和蔗糖这样的营养食物以及大量的鳕鱼和鳔鱼。值得注意的是,1英亩的甘蔗所产出的能量相当于12英亩小麦产出的能量。殖民治动使剩余人口的移民成为可能。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东西方文明,维格域张瓷?)

材料二   日本人正处于德川幕府时代,1640年后执行的是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到18世纪晚期,英国农民的食物包括肉类产品等,同时代的日本人却主要靠单一的食物摄取,这些食物95%都是谷物,其中又以大米为主。这种食物上的差异就说明了1600年后需显著的身高差距。18世纪英国罪犯的平均身高为170厘米。同时期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只有159厘米。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东西方文明,谁将战胜谁?》

(1)指出材料一中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问题得以缓解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日本人和英国人身高差的原因,由此得出什么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十六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派兵抗日援朝,中国学术界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或“万历援朝战争”。对于此段历史,不同国度有不同记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万历朝鲜之役人物传记的历史书写,初期的《明史》总裁官较为重视,但进入编写实质阶段,编修总裁官张廷玉对此大多加以否定和抹杀。其中的《神宗本纪》奠定了否定朝鲜之役的基调;明朝东征朝鲜将领后来在辽东成为后金的对手,他们能够入传《明史》,多因其他事迹入传,几乎无人因朝鲜之役入传;《朝鲜传》对于相关人物与战役,采取否定、贬低的负面评价。

——摘编自孙卫国《清官修(明史)对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

材料二   古代朝鲜的史书《李朝实录》记载日本是想要攻打明朝而借道朝鲜,但遭到朝鲜举国反抗,他们认为明朝出兵朝鲜的目的并非一心帮助朝鲜,甚至刻意削弱了明朝帮助他们的功绩,把战争胜利的功劳全归于李舜臣和朝鲜百姓身上,然后把李舜臣写成民族英雄。

——摘编自谢贵安《20世纪以来中国史家对东亚实录研究的学术路径》

材料三   日本教科书记载:1592年,秀吉派出15万大军前往朝鲜,秀吉的军队在日本武将的带领下,迅速占领了朝鲜的首都汉城,他击败了朝鲜,并进入朝鲜北部。但是,朝鲜方面的李舜臣率领的水军活跃起来,由于明朝的援军等原因,他的军队被击败,并撤退以与明军和平相处。

——摘编自杨彪《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等


(1)概括《明史》对万历援朝战争的态度及原因。
(2)分别指出朝鲜《李朝实录》和日本教科书对万历援朝战争记载的特点。
(3)指出要了解真实的万历援朝战争需要的学术支持。
2023-05-12更新 | 22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日关系概况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互遣使节、仿照唐制
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贸易往来频繁学习建筑
教授儒学
宋元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
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
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
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明清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概况

清政府统治时期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全面侵华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三   近年来国内影视界,粗制滥造、情节荒唐、内容离奇的各类“抗日神剧”,让人们对抗战历史认识模糊。令人意外的是拍摄于抗战时期的美国抗日剧《dragon seed》(龙种)一度在网络爆红。该片在美国政府的影响下,对中国军民的抗战进行了大量正面描述。电影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电影制片人伯尔曼将所有抗战场景中使用的军服、帽徽等道具都做了模糊的处理,看不出国共两党任何一方的标志痕迹。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分析出现以上特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并阐述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政府正面宣传中国抗战、伯尔曼在电影中做模糊化处理的原因做简要分析,并概括该电影的历史意义。(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