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时期的印度、日本、朝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土地兼并的急剧发展,8世纪末叶,班田制几近废弛。许多破产的农民被迫投附于势力之家,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给贵族、寺院或神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8世纪末9世纪初,形成的情况也不一致。有的庄园就是原来的村落,有的包括几个村落,被称为“垦地系庄园”;后期庄园则多是因农民“寄进”而形成的,他们原来是国家的公民,由于破产或迫于形势的压力而成为庄园领主的依附民。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牧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史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庄园的主导类型的变化,并简析日本庄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王权地位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变化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伍麦叶王朝的第二任哈里发,让人将一些有关医学、金术的希腊文、古叙利亚文和科普特文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从而拉开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帷幕。第十任哈里发又命人将有关波斯萨珊王朝的历史及其典章制度的书从波斯文译成阿拉伯文。阿巴斯王朝的第七任哈里发设立专门机构,集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翻译家和抄写人员等,从事翻译、注释以及著述等工作。在公元8世纪至10世纪的文化翻译运动中,阿拉伯学者把大批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自然科学著作以及一些波斯、印度的文史、医学著作译成阿拉伯文,为阿拉伯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有效地保存了人类的古代文化遗产。

——摘编自李荣建《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   新罗统一朝鲜后,凭借与唐朝确立藩属关系,派遣大量留学生进入唐朝国学学习。据记载,“新罗自事唐以后,常遣王子宿卫。又遣学生入太学习业,十年限满还国,又遣他学生入学者,多至百余人”。682年.新罗仿照唐朝正式设立国学机构,设置博士和助教,专门负责向国学生们讲授儒学。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此外,新罗还实行“读书三品出身制度”。这种选拔国学生为官吏的考试方法,是以精通儒学经典作为标准的。从此,儒学在新罗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

——摘编自陈尚胜《论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罗学习唐代儒学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2022-03-24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文化、儒学、律令制度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从“外来文化”的角度,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中国史除外)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