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时期的印度、日本、朝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土地兼并的急剧发展,8世纪末叶,班田制几近废弛。许多破产的农民被迫投附于势力之家,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给贵族、寺院或神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8世纪末9世纪初,形成的情况也不一致。有的庄园就是原来的村落,有的包括几个村落,被称为“垦地系庄园”;后期庄园则多是因农民“寄进”而形成的,他们原来是国家的公民,由于破产或迫于形势的压力而成为庄园领主的依附民。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牧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史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庄园的主导类型的变化,并简析日本庄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王权地位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变化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朝国家体制下,新兴农民以名田为基础,强化了对土地的所有权,在不断的阶级分化中,其中的佼佼者最终成长为日本中世的中坚力量,即领主阶层。这些新兴的领主阶层一边抵抗着来自于君主的强硬的干涉,一边加强对土地的所有权。即使律令国家的基础已经崩塌,但遗留下来的影响过于强大,这些开创新时代的阶层不得不寄生于王朝国家中,利用国家的权威支配农民阶层,扩大势力。到了12世纪末的源平之战时,源氏和平氏组织起来的武力集团几乎都由职业性武士组成,他们与处在顶端的武家统领以土地契约为媒介结成主从关系,这种以等级制度为轴心构建的战斗组织才是中世性质的武士团,这种集团具有强烈的团结意识。1192年,源赖朝建立起镰仓幕府,日本正式进入武士阶级专政时期。

——摘编自郭娜《日本武士阶级源流论考》

材料二   将军大名武士,这种自上而下结成的主从关系,是幕藩体制下武士阶级内部关系的主轴,忠与义,是这一关系里最核心的思想,即所谓:顾其身,得主人,尽奉公之忠,交友厚信,慎独身,专于义。江户时代,由于幕府严禁各藩间往来,藩国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沟通,藩内武士的家名、家禄、家业均具有世袭性质,一身一家的荣辱与藩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藩即家即国,对于一般武士如此,对于藩主也是如此。江户中期以后,这一概念普遍流行,武士阶级由对于具体主君的忠诚转化为对主君地位的忠诚,藩国这一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这就意味着藩主和臣下同样对天下兴亡负有责任。按照人(社会)与自然秩序合一的法则即秩序合理主义来排列社会秩序,这是武士阶级价值伦理的基本特征。这一法则在阶级内部的价值观念上表现在对天皇将军大名多元并存状态的认可和等级高下的排定,在阶级间的伦理观念上则表现为对士农工商诸阶级多元并存状态的认可和荣卑秩序的排列。

——摘编自李文《日本武士阶级价值观念的基本层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武士阶层专政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日本武士阶级的价值观念。
2023-07-01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对于中国的古代文明可谓是如痴如醉,他们像婴儿吸母乳般地贪婪地吸收。纵观日本历史,它每次重大的发展,都不是土生土长自我发展起来的,而是靠吸取中国文化的丰富营养而成长的。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将没有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文化,离开汉文,日本人就不能读它的国史、研究它的古代文化。从表面上看日本文化是一种抄袭式的、缺乏创造力的移植文化,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从这样低态势的模仿文化中却生长出了充满生机的民族特性。由于日本民族具有追赶文化新潮流的强烈意识,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又善于变通,所以在与外来文化相接触时,总是以度诚的态度,仔细咀嚼与消化,择其精华,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了同源而异流的文化模式。

——摘编自赵玉乐《浅谈日本文化的源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日本文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危机。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

材料二   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日本统治阶级中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制,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646年(大化二年),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张玉祥等《论日本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拜占庭繁荣及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日本是如何应对统治危机的?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这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詈(骂)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诸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因政教而施刑罚……刑罚不可弛于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救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摘编自《唐律疏议》

材料二   公元700年前后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从归国的遣唐使、留学生口中得知唐朝“法式备定”后,统治者决意改革政治制度,编纂法典。757年开始实施的《养老律令》(“养老”为当时天皇年号)篇目与唐《永徽律》完全一致。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日本律的条文与唐律差别不大,只是做了轻微修改,如减轻刑罚。令是行政制度和规则,日本在唐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例如日本《班田收授法》规定贵族的属民、奴婢按农民标准的三分之一授田,而唐朝均田制奴婢不授田,这是由于唐朝奴婢数量少,没有必要专门作出规定;日本贵族占有大量奴婢,为减轻贵族对新制度的反抗,需要给予适当宽限。再如唐朝州、县官员全部由中央任命,日本国、郡、里三级地方行政长官除国司由中央派遣外,郡、里长官都由当地有势力的豪族地主担任。

——摘编自何勤华主编《中华法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律令与唐律的异同。
2023-02-0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文化、儒学、律令制度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从“外来文化”的角度,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中国史除外)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伍麦叶王朝的第二任哈里发,让人将一些有关医学、金术的希腊文、古叙利亚文和科普特文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从而拉开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帷幕。第十任哈里发又命人将有关波斯萨珊王朝的历史及其典章制度的书从波斯文译成阿拉伯文。阿巴斯王朝的第七任哈里发设立专门机构,集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翻译家和抄写人员等,从事翻译、注释以及著述等工作。在公元8世纪至10世纪的文化翻译运动中,阿拉伯学者把大批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自然科学著作以及一些波斯、印度的文史、医学著作译成阿拉伯文,为阿拉伯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有效地保存了人类的古代文化遗产。

——摘编自李荣建《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   新罗统一朝鲜后,凭借与唐朝确立藩属关系,派遣大量留学生进入唐朝国学学习。据记载,“新罗自事唐以后,常遣王子宿卫。又遣学生入太学习业,十年限满还国,又遣他学生入学者,多至百余人”。682年.新罗仿照唐朝正式设立国学机构,设置博士和助教,专门负责向国学生们讲授儒学。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此外,新罗还实行“读书三品出身制度”。这种选拔国学生为官吏的考试方法,是以精通儒学经典作为标准的。从此,儒学在新罗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

——摘编自陈尚胜《论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罗学习唐代儒学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2022-03-24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唐时期中日交流的变化,并概括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2020-02-27更新 | 372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