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时期的印度、日本、朝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下为中古时期两个国家的疆域示意图。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A、B国家分别是(     
A.拜占庭帝国、笈多帝国B.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
C.奥斯曼帝国、德里苏丹国D.拜占庭帝国、德里苏丹国
2 . 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班田收授之法”,班田每六年一次。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获得口分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庸调并被课以杂徭。其情形有如下表。由此可知,这一改革措施(     
口分田每段纳稻二束二把

正丁(24—60岁男子)次丁(61—65岁男子)少丁(17—20岁男子)
朝廷徭役每年十天,可用布2丈6尺代替。正丁的士
纲8尺5寸、丝8两、绵1厅、布2丈6尺及其他农副产品。正丁的士正丁的
杂徭地方翻投60天30天15天
A.加剧了土地兼并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限制了幕府势力D.模仿宋代的赋税制度
2023-12-15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日本大化改新后,律令规定“位田、赐田、及口分田、垦田等类,是为私田”,但又规定它们不许自由买卖。这一规定意在(     
A.模仿唐朝均田制B.稳定小农经济
C.发展庄园制经济D.限制幕府势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从整个日本历史来看,大化改新的全面‘中国化’,只是日本漫长历史中一个小小的插曲,是日本历史之旅中的一次短暂脱轨……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终主要遗留在了文字、文学、服装、建筑、科技等表层文化、物质文化方面。”大化改新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     
A.实行闭关锁国B.将军掌握实权
C.建立中央集权D.引入科举考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的创新者。对下图所示地域居民创造的相关文化成就,解读错误的是(       

①地居民修建了万神殿②地居民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③地居民创制了巴利文④地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A.①B.②C.③D.④
2023-11-20更新 | 261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研究(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下列能体现“达到高峰”的史实是(     
A.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B.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
C.贵族和庄园领主豢养大批武士D.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
2023-11-09更新 | 370次组卷 | 1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三地市2024高三一模(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自7世纪起,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伴随着唐朝的灭亡,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也趋于饱和,从10世纪起,日本出现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称为“国风文化”。日本从“唐风时代”到“国风文化”说明了日本(     )
A.实行了政治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融合了中国的佛道思想,神道文化逐渐发展起来
C.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本土文化也得到发展
D.借鉴了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圈重要组成部分
2023·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曾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下列文化成果的形成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有(     
①片假名   ②平假名   ③神道教   ④法隆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5-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新高考研究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如图为佛教木结构寺庙,始建于607年,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该建筑位于(     
   
A.印度B.越南C.朝鲜D.日本
2023-05-03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巨人中学2023届高三6月选考科目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10 .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禅宗直截简明,颇与武士的性格相合,它提供武士信佛即可得救的观点。宋明理学号称正宗,实际上和禅宗是一脉相通的。幕府为了组织一个军事专制的帝国,就需要在相应的经济关系之上,另有一种统治的力量,这就是适应封建社会要求的武力和文化。当时享受特权的武士贵族代表着武力,而朱子学则是维护这种封建身份制度的文化力量。德川初期,幕府提倡朱子学,它成了正统官学。至于古学派和朱子学派的论争,则是代表地主阶级主张王政复古与代表拥护幕府思想间的斗争。从朱熹的哲学思想出发,日本朱子学有走向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派,如海南朱子学派和水户学派,也有走向气一元论接近唯物主义派如京都朱子学派、海西朱子学派和大阪朱子学派。

——摘编自李甦平《试论宋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演变》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专制主义态度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视汉语之外的外国语言文字为“夷语”,而学习“夷语”即“非王之道”,显示出很强的鄙夷色彩及排外心理。清末鸦片战争以后,惨遭战争之痛的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60年代,在与西方列强的频繁交涉中,清政府苦于“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不得不痛下决心仿照清初俄罗斯文馆教习之例开设外语学校。

——宁建花等《从“西语”到“西学”》

材料三   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近代以来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在作为《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揭示新文化六大纲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大纲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泛滥、工业文明的确立而产生的部分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动照样复制的目标模式。

——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学说在日本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在日本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设外语学校的思想文化背景,列举当时开设的一所外语学校。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化共同体”在近代裂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2023-03-26更新 | 378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地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