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非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诸国,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长期并立,教会与国家自成体系,分庭抗礼。至于华夏文明及其周边区域,世俗权力极度膨胀,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相比之下,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密切结合构成伊斯兰世界传统政治制度的突出现象,宗教与政治长期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则是伊斯兰传统文明区别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以及华夏文明的显著特征。

——摘编自哈全安《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为什么许多(中古时期)非洲人从他们的传统宗教信仰改变为信仰伊斯兰教呢?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种向伊斯兰教的转变一般首先出现在社会的上层,其中又以统治者和成功的商人意愿最强。因此,学者们长期将西非草原伊斯兰教称为“宫廷和商业宗教”。尽管伊斯兰教在西非的影响扩大了,但伊斯兰教只不过是简单取代了非洲宗教的观点是错误的。伊斯兰教常常与非洲传统宗教混合起来——这就是一个体系适应另一个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独特的宗教思想意识的所谓“调和”过程。

——摘编自[美]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特征并概括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斯兰教在古代非洲传播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马里廷巴克图以中世纪西非地区的黄金贸易和伊斯兰文化中心而著称于世。廷巴克图城有一家公立图书馆和20多家私立图书馆,藏有近20万卷阿拉伯文手稿,它们是廷巴克图城最珍贵的宝藏。阿拉伯文手稿内容涉及宗教、法律、文学和科学等学科,还包括统治者、咨询者和商人之间的通信,以及税收、结婚、离婚和收养孩子等日常事务。

——摘编自潘华琼《马里中世纪文化名城廷巴克图》

材料二   1493年,马里属国桑海皇族穆罕默德夺取王位,建立桑海阿斯基亚王朝,笃行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重新对廷巴克图产生浓厚兴趣,他在廷巴克图修葺了桑科尔大学。由于桑海王室慷慨提供学术津贴和优厚待遇,许多学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廷巴克图,如著有40多本法律史专著的桑海著名法学家艾哈迈德·巴巴,《西非编年史》作者穆罕默德·卡蒂和《非洲纪事》作者、著名史学家阿卜杜拉赫曼·萨迪等。穆罕默德汲取了东西方的行政精髓,以廷巴克图为中心,构建了完善的行政体系,通过联姻和交易,将众多部族的王子、贵族吸引到廷巴克图留学,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盛极一时的学术之都。在全盛时期,廷巴克图有十几所大学和120座图书馆,大学里不但教授《古兰经》,还有历史、天文甚至逻辑学。

——摘编自陶短房《廷巴克图:学术之都的忘却和忆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廷巴克图成为西非地区伊斯兰文化中心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桑海国王穆罕默德得以重新发展廷巴克图的前提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桑海王国发展廷巴克图文化的措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   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查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

材料二   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遭到了“腓尼基”派的极大愤怒和否决,致使英国协会在25年后决定委托汤普森博士进行第二次的探险。汤普森最后的结论说:“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的证据之后,还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她坚决不同意一再提出的调和性意见,即“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她认为这儿也许有外国的影响,但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

——摘编自【英】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汤普森坚持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有人一再提出“调和性意见”的原因。
(3)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2023-04-25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以前,印第安人以其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在广大美洲大陆上,已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个文化与旧大陆各古代文化的主要不同点之一,…在于旧大陆的古代文化都发源于大河流域,而美洲文化的发源地却是在盆地,如北美的墨西哥盆地、南美的库斯科盆地……

——摘编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1)阅读材料一,写出16世纪美洲“盆地”中印第安人的两个文明代表。

材料二 在公认造成这种灾难性损失的原因中,最致命的也许是欧洲疾病不可避免的传入。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没有天然抵抗能力。

——[美]布卢姆《美国的历程》


(2)材料二认为印第安人在西印度群岛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实际情况 以及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人迹军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摘编自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生机盈然的农业区”的主要居民和他们培育出的特色农作物。

材料四 奴隶贸易的废止正如它的发生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英国是最先发生产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将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杨人権《非洲通史简编》


(4)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奴隶贸易的影响。
2023-03-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自北向南,穿越了好几个气候带。其中,沙漠和森林是活动的障碍。农业的发展缓慢而零碎。从大约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00年,联结西非和地中海的泛撒哈拉贸易线路开始了它的转变。亚撒哈拉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用黄金、铁、奴隶、盐和象牙进行交易,所有货物在地中海的需求都增加了。冶铁知识和家畜饲养方法,沿返回的贸易路线传给了黑非洲。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非出现了一系列国家,西非的马里和桑海也一度强大。但非洲的发展始终和亚欧大陆不同。无法像罗马人、阿拉伯人和中国人一样,非洲人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建筑师和工程师;但自然条件的限制,使他们无法建立伟大的帝国文明。

材料二   美洲天生具有丰富的植物物种——玉米、土豆、南瓜、豆角和树菁,但可供驯养的动物不多。欧亚大陆有牛、绵羊、山羊、猪、鸡、水牛、马、骡、驴和骆驼的野生始祖。这些动物提供了肉、奶、羊毛、皮革、牵引和运输。相比之下,美洲只有无峰驼、火鸡和几内亚猪,而且它被隔绝在物种和知识的全球交换之外,而这种交换,正是劳动生产率能得到最大发展的原因。因此,美洲人没有车轮,没有铁,也没有犁。这些制约条件,限制了北美文明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从人类起源到21世纪》(2013)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19世纪,首先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欧洲殖民者不相信非洲人能建造出这样的房屋,他们认为这些石屋是一个消失于几千年前的远古白人文明的产物。他们相信欧洲人比非洲人优越,非洲人很原始,没有能力建造复杂的建筑物。……1906年,英国科学促进会派出一位不带偏见的专业考古学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他郑重宣布:“这处遗址完全起源于非洲,建造于中世纪。”

——摘编自《大津巴布韦遗址:一段被淡忘的历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指出19世纪欧洲殖民者是如何认识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综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正确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发展状况。
2024-04-1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安顺一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在位时期(14931528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桑海国家发展到极盛,成为继马里之后西非又一大帝国。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在中央设各部大臣,将全国分为4个行省和几个商业特区。中央各部大臣和地方高级行政长官,都由国王从王族国戚中选派亲信担任。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组建了一支以战俘和奴隶组成的常备军,设置了专门管理全国穆斯林的最高祭司。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鼓励商业和手工业,他在尼日尔河上游开凿运河,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开发矿藏,采金,采盐;统一度量衡,保障商旅安全。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还重视文化教育,奖励学术,创办学校,广招各地学者文人。当时的廷巴克图有各类学校150所,培养出不少有造诣的学者,他们写了很多著作,保存和发展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桑海帝国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和奴隶的剥削与压迫相当残酷。16世纪以来,被压迫的部落和奴隶起义不断发生。统治阶级的挥霍浪费,耗费了国家大量资财,以致发生财政危机。15171528年,桑海发生内乱,统治阶级争夺王位混战不已。从此以后,国势衰微,每况愈下。1590年,摩洛哥苏丹艾哈迈德·曼苏尔率领带着火枪的2000多名侵略军,大举进攻桑海。桑海军队退到故地登迪,苟且偏安,无力反击侵略者。1680年,桑海帝国灭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改革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桑海帝国走向衰亡的原因。
2024-04-0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中叶,鉴于加纳王国经济衰敝以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孙迪亚塔建立马里帝国后,利用尼日尔河上游谷地的灌溉条件,扩大耕地并引进棉花种植和棉纺技术。全国政权和兵权都在国王个人名义下,由中央控制,各级官吏也由国王任命。继任的君主将九万步兵分布于全国,以掌控全境商路,还建立了精悍的万人骑兵队。来自印度洋的子安贝被作为流通货币引入国内贸易中,这既可以增加税收,还利于粮食与其他货物之间的交易。14世纪,快速崛起的马里引起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高度关注。

——摘编自郑家馨《十三—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等

材料二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称:“非洲是一个仍处于幼年时代的地方,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见自觉的历史的光明。”之后不少欧洲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非洲文明属于外来文明,认为非洲文明是由含米特人所创造的,而含米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或称白种人、高加索人种)。

——摘编自汪二款《非洲古代文明历史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里帝国崛起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述。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典例实证:

材料一  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查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材料二   西非很早就和北非诸国有贸易关系。西非内地不产盐,大部分食盐需从外部输入。北非地区南缘有许多产盐区,用骆驼驮载南运,比较方便。西非盛产黄金,而控制北非的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商品货币关系都较为发达,需要大量黄金。这就构成了西非与北非贸易的基础。8世纪以来,与撒哈拉南缘相接的西非地区,通过繁荣的贸易来往,不仅在经济上富裕起来,而且受到北非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阿拉伯人从北非的基地出发,向南运送布匹、珠宝、贝壳念珠和在贸易中占首要位置的盐。反过来,非洲则提供象牙、黑奴、鸵鸟毛、可制香水的香猫,以及最重要物品——产于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和沃尔特河上游的黄金。产于非洲的大量黄金最终流到了欧洲,它们对平衡中世纪欧洲对东方贸易的巨额赤字起了重要作用。到15世纪时,整个西非商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根据材料二,分析8世纪以来西非逐渐走向繁荣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古时期西非地区对国际贸易体系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