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航路的开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论断,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二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进入动荡变革时期。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形成的论述,分别概述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作用。分析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现象的科学论断。
(2)指出材料二中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评析“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的表现。
(3)1985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21世纪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世界历史特征。
2023-07-17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希腊化文化”进行合理解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后世界文化交流呈现的特点,并指出“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懂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

材料二   马铃薯在爱尔兰反而很快扎根,成为了爱尔兰人的喜爱食物和依赖食物。进入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以至于土地不得不被分割为更小的地块,越来越多的人主要靠田地里的马铃薯生活,最穷的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马铃薯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对外大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香料的用途广泛,可用来烹饪菜肴、配制药剂、制作香薰。在大部分欧洲人眼中,香料比黄金更加重要,是欧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世纪以来欧洲进入小冰河期,气温偏低且十分干燥,不适合种植肉桂、丁香和胡椒等作物,因此高度依赖产自印度、中国及东南亚的香料。在传统贸易体制下,香料需要辗转陆路和海路,或横跨中国及欧亚草原,或途经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后进入地中海,最后才能抵达欧洲,耗时极长且运费高昂,一路上香料要在不同商贩手中转手十余次,每次转手都会使价格飙升。阿拉伯人为了维护自己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还隐瞒各类香料的原产地,以便坐地起价,攫取大量财富。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切断了亚欧之间历史悠久的陆路香料贸易通道。为满足本国对香料的需求,欧洲国家纷纷寻找新的海上航线。

——整理自【美】劳伦斯·贝尔格林《黄金、香料与殖民地-转动人类历史的麦哲伦航海史》

材料二   17世纪的东南亚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香料贸易中心,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都争相进入东南亚,设立贸易据点,以谋求殖民扩张和商业利益。除了直接同当地商人进行香料交易之外,欧洲国家还在东南亚设立贸易公司,通过垄断贸易和殖民政策,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和控制权。例如,17世纪20年代荷兰通过血腥屠杀独占班达群岛,垄断了肉豆蔻的生产;17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毁树政策提高香料售价,并获得了丁香贸易垄断权。自此荷兰在世界香料贸易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整理自金祎成《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的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世纪欧洲国家开辟香料贸易新航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世界香料贸易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料贸易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它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世界市场的扩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下三幅图依次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初期、17~18世纪、19世纪前中期不同地区的三角贸易情况:



(1)结合图甲和图乙,提炼一个主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图甲、图丙和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时期的三角贸易对中国带来的不同影响。
2022-07-19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欧洲各国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由于陆上交通被奥斯曼土耳其切断,商业危机促使欧洲人开辟新的航路。

材料二:15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根据人教版教材必修二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据所学知识,列举两位新航路开辟时的航海家。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认为前往亚洲的最便捷之路是横渡大西洋的短期航行,这也是他向各朝廷提出的方案。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请求资助时,遭到拒绝。两年后,哥伦布来到西班牙朝廷,起先也遭到拒绝,但在哥伦布所描绘的新航路开辟后的前景的劝说下,最后赢得了伊莎贝拉女王的支持。149288日,哥伦布率领由可靠的水手和饱经风霜的能干的船员操纵的三艘帆船,从帕洛斯角启航……

——摘编自【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543年以来,西班牙殖民者在西属美洲秘鲁发现了大量银矿,获得了大量白银西班牙王室设想用这些白银与亚洲进行大规模贸易,开辟往返太平洋,即亚美之间的新航路便显得急迫起来。著名航海者乌尔达涅举受到勒加斯比资助并出任了勒加斯比组建的船队的舵手。乌尔达涅塔经过130天的艰辛历程,终于开辟了亚美新航路,在途中坚持写下了详细的航海日记,以备后继的西班牙航海家使用。西班牙一跃而为世界最大的白银帝国。

——摘编自张箭《论亚美跨太平洋新航路的开辟》


(1)根据材料一,高概括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支持哥伦布远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亚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远航和乌尔达涅塔远航的相同点。
2021-06-19更新 | 200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他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无人走过。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上得以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哥伦布的遗嘱》

材料三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取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的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1)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2)哥伦布西行路线及目的地是什么?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

——据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强调平等参与、充分协商,以平等自愿为基础,通过充分对话沟通找到认识的相通点、参与合作的交汇点、共同发展的着力点。各方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责任和风险的共同担当者。兼顾合作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使合作成果福及双方、惠泽各方。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你输我赢”或“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而是双赢、多赢、共赢。

——摘编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 图1,判断该历史时期中国所处的王朝。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王朝与阿拉伯帝国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一带一路”秉持的原则。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世界商贸活动中应该遵循的正确价值观。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组图(据约翰·克拉克《地图中的历史》等整理)。

   
图1

   
图2

   
图3

材料二   1500年之前,印度洋是一个开放的、和平的区域,任何一个贸易大港——亚丁、霍尔木兹、卡里库特或马六甲——都是不封闭或不设防的,非洲传统的独桅三角帆船、中国的平底帆船、印度和阿拉伯的商船,都是在没有本国军舰的护航下航行的。1500年后,一切都改变了,先是葡萄牙人打败了埃及和印度联合舰队,夺取了多个贸易城市,靠武力控制航道和港口城市,垄断商品贸易。随后进入印度洋的荷兰、英国、法国人把武装贸易引入印度洋,迫使那里的传统商人要么武装保卫自己,要么给入侵者支付保护费,作为这一地区显著特征的和平航海体系被突然终结了。

——摘编自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环境的述说:15-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三幅图的绘制时间先后排列顺序,并说明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前后印度洋贸易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3-08-2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