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航路的开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独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施以巨大影响。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达的边远地区。航海探险唤醒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求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8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建立起环球贸易和交通网络。

——摘编自本特利(美)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之时,正值国际格局不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亟需改进。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顺应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需要,符合参与各方的根本利益。其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旨在建成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摘编自苏格《全球视野之“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推动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该事件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

(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

——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痰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该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2)根据材料二,写出美洲被欧洲征服的后果。结合所学,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辟前

甲: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一方面,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另一方面,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鉴于此,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乙: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因此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这样,船身增大了,速度加快了,操纵也更加灵便了。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星盘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而象限仅是确定经度所必需的仪器。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当时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开辟中

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如果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并说明材料一对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的史料价值及其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2)为了更全面地探究新航路开辟,在材料一、二的基础上,请你再分别为材料一、二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并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构建起“欧洲中心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只有欧洲和欧洲民族才是“世界历史的中心”。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非欧国家历史地位的提高,西方一些历史学家逐渐意识到了“欧洲中心论”的幼稚与荒谬。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建立在“欧洲中心论”基础之上的西方史学体系遭到了猛烈的冲击,西方史学界进行了认真反省与思考,一些学者如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开始用全球文明的视野来重新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马世力《也谈“欧洲中心论”》

材料二   近年来,史学界越来越重视对世界历史的整体研究,有关全球史的论著不断涌现。在全球史的起点这个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意见:一是1516世纪,二是1718世纪,三是20世纪。这三种意见的共同特点是认为全球史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才形成的,而不是在人类历史一开始就产生了全球史。

——摘自张一平《全球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欧洲中心论”受到冲击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选择你赞成的“全球史的起点”,或提出新的“全球史的起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7-26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欧各国为了得到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他们迫切希望绕过地中海开辟一条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商品经济在西欧迅速发展以后,西欧各国迫切需要铸造货币用的贵金属。但是,从14世纪到15世纪中叶的150年间,西欧的金矿、银矿不仅逐渐减少,而且还有大量的资金流出欧洲。到15世纪下半叶时,西欧各国商人普遍对黄金发生了炽烈的渴望。另外,《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传播以后,西欧的上层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风潮——“拜金狂”。

——摘编自刘景珍 傅利华《试论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近代欧洲初期社会经济》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的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技术、工艺品等远销世界各地,赚取丰厚利润。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向东流动时,所经地区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

——摘编自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哥伦布没有到达印度,但他发现了至关重要的贵金属。据权威统计,从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生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往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和印度。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序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示意图中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的航行路线(用图中序号表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16-18世纪美洲白银的主要流向(不能照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美洲白银这样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之间的分界线。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以及病菌等传播到未曾到达过的地区。这些生物交换对人类造成了迥然不同甚至出人意料的影响,一些人因为传染病而死亡,而另一些人由于食物供应的增加和品种的丰富而发展壮大。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结合所学,依次写出材料一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四条航线对应的开辟者的名字,并分别用一句话指③、④两条航线开辟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新航路开辟前,中西文化交流就已开始,但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中介民族进行的。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观。西班牙通过麦哲伦环球航行,开辟了西班牙——南美洲——马尼拉——西班牙的环球航线。1557年,葡萄牙人窃据中国澳门后,开辟了一条从西欧直达中国的航线。中西方直达航路的开辟使得中西文化进行大规模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于亚欧非和美洲之间开始交往,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在两个半球间传播。随后欧洲的船长们建立了双方永久性联系的桥梁……欧洲自由民和非洲奴隶组成的新移民开始定居西半球,同时欧洲人和亚洲人获得了新的食物(包括玉米、土豆等)。……16世纪中叶,美洲开采出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贸易横跨太平洋直接运往中国。以白银为财源,欧洲得以在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埃德蒙·柏克三世等《世界史:大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基督教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播洒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英]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条件。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1)结合图3及所学知识,简述15—17世纪欧洲人探索海洋,使全球海路大通的历程。
(2)运用上面图片及文字信息,讲述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及影响。(要求:按照因果关系、逻辑清晰)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