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航路的开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宫,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表(18601900年)

年份位次
1860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90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1900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2-07-1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种平等双向式的交流方式,但这种“平等”,不是建立在双方理解基础上,而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平等方式。第一,欧洲1617世纪内部连年战争,自顾不暇,况且中国当时所具有的综合国力也使殖民者认识到:中国难以以武力征服,只有平等对待之。另外,欧洲在其崛起之后固执地坚持“欧洲中心论”,他们从内心深处不情愿与中国平等交流。第二,14世纪以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第三,当时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一方面通过从中国输入的商品、绘画,如瓷器等工艺品认识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商人和传教士的转述。这使得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就受到扮演文化使者的商人、传教士眼界、观点的局限。因此,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受到局限,双方的相互交流是在对彼此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进行的。

——摘编自李晓丹王育林《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中的“中学西传”》

材料二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东西方的碰撞交流”。商人们突破政府的限制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向海外延伸进展。不仅局限于商人层面,国内的文化知识界也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出现了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万历后期至明末,中国学者和欧洲耶稣会士合作,编译了一批介绍西方科技的著作。

——摘编自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社会各阶层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所做出的反应。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