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白糖本来属于奢侈品,而今成为大众化的调味品,这就是白糖革命的结果。这样一来,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白糖的消费量。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开始从也门的摩卡港进口咖啡。咖啡本来是伊斯兰世界的饮品,这时也开始被欧洲人接受。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材料二   1621年,荷兰人终于组建了“西印度公司”。1621年6月3月公布的特许状授予该公司在美洲和非洲西部航行,征服以及贸易诸方面拥有24年的垄断权。荷兰曾占领南美洲的圭亚那、西印度群岛的一些岛屿等地,并在北美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后更名为纽约)殖民地。

——摘编自顾卫民《荷兰海洋帝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白糖消费量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建立对美洲和非洲西部的共同影响。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
21-22高三·全国·课后作业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玉米和土豆变成欧洲和非洲的重要作物。在中国南部和西非,甘薯成为主粮,木薯和花生也繁茂生长。烟草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为英属北美第一个殖民地创下了财富。西红柿给印度人和中东人提供了宝贵的维生素来源。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5000年文明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地理位置;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2022-12-20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四)(11页)
3 . 《撼动世界史的植物》一书从小小的植物去切入历史,提出“植物能创造人类文明,也能撼动世界历史”的主题。针对此主题,某历史研究小组搜集了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米与玛雅文明

人类是由玉米创造的,世界像一块巨大的玉米地,四角各有一根支柱。

——摘编自玛雅史诗《波波尔·乌》

下图为来自洪都拉斯科潘的文物——玉米神雕像,原安放在一座金字塔神庙中,被玛雅人供奉祭祀。


材料二



玉米与近代世界

材料三1617世纪,玉米因产量高、易储存且富含维生素成为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主要的食物来源。廉价的玉米被广泛作为各类加工食品和工业品的原料,成为欧洲殖民者理想的输出商品……既是商品,又是一日三餐,收成以后,倘若殖民掠夺使农民无路可走时,玉米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摘编自《玉米与资本主义》

16世纪的时候,玉米传入中国。清代山东的《清平县志》记载“食品,以麦为尚,惟富民食之;中产以下所食惟玉米,高粮(粱)等,而间以薯芋。”玉米一时间成了当地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19世纪,希腊人和塞尔维亚人靠吃玉米获得了吃饭自由,“玉米加火枪”,希腊人和塞尔维亚人相继打赢了奥斯曼帝国……到1860年,美国玉米产量翻了四番,由于主产区在北部,在南北战争中,北方士兵每天最低配是560克玉米面,而南方士兵只有200克,还经常吃不上,最终被碾压了。

——摘编自《为什么说玉米才是食物链的主宰》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对探究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玉米“撼动世界历史”作出合理解释。(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3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疾病、贸易及交通改变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航行到达美洲,随船而来的还有第一批传教士。此后,大批传教士接踵而至。印第安人频繁地参加传教士举行的各种集体宗教活动,携带病毒的传教士在教堂、修道院和印第安村落之间来回奔波,成为引入和传播天花的导火线。天花“毒性之大使得任何感染此病的人(大部分是印第安人)活不到三天以上”。西班牙人乘机占有土地,并将占有的土地辟为大庄园。庄园由皇家官员和庄园主经营,印第安人沦为债务奴隶,生活变得更不安定。……公元8世纪,天花就已经随伊斯兰征服者传播到非洲,贩奴船往来不断,天花又从西非“出口”到了美洲。

——摘编自刘去非《1617世纪西葡殖民时期美洲天花大流行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   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和地区更紧密地连为一体。到了19世纪末,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崛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尽管仍为世界第一,但所占份额却从1860年的20%降至19%,1913年更是跌到了13.1%。……在世界贸易所占份额中,美国为12%,德国为13%,法国为9%。由于技术的突破及资本的扩张,发达西方国家成了世界的“城市”,它们输出工业品、技术和资金;亚、非、拉美广大殖民地附属国成了世界的“农村”,主要输出农产品和原料这些“初级产品”。

——摘编自《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花在美洲大量传播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垄断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表现,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内容。
2022-07-1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朝人口估计有3000万,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157年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三国鼎立期间,人口仅存约2300万。西晋人口约有3500万,此后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唐初人口仅有2500万,至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960年,估计人口只有4000万。1100年,人口超过1亿。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明初人口不足6000万,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1655年,人口估计已降至1.2亿。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

材料二   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摘编自【明】田艺衡《留青日札》

闽人多贾吕宋(菲律宾)焉,其国有朱薯……然吝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

——摘编自【清】周亮工《闽小记》

田亩起丁(丁银),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

——摘编自【清】吴永芳《嘉兴府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至清代中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说明清代人口"很快破2亿大关"的原因及影响。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哥伦布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青年时期,他逐渐成长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圆说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他也向很多国家的国王寻求过航海探险帮助,可是频遭拒绝。但是凭借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资助他的航行计划。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着探险队丛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船队终于抵达了一座被群山和树林覆盖的小岛。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并宣布以西班牙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哥伦布登陆岛屿后,自以为到达了印度群岛,他将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音同“印度人”)。哥伦布船队继续航行,先后到达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在那里找到了向往已久的黄金,满载黄金的船队随后返回了欧洲。

——摘编自吴春霞《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对美洲的征服与开发,美洲农作物也逐渐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正处于人口剧增时期,粮食的短缺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这些高产的作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因而被大面积地种植和食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河南《嵩县志》记载∶“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同时,随着这些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也被用作饲料、酿酒或药物等。

——摘编自蒋晚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1)概括哥伦布能够发现美洲的主观原因。
(2)简析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7 . 历史事件(物)发生的时间无论是短还是长、主观意图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其共同的特点是都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表10个重大历史事件(物)及所持续的时间,回答问题。
1.公元前2950年—公元前30年,埃及法老统治长达2920年。
2.公元前7世纪—1568年,中国长城的建造长达2000余年。
3.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为503年。
4.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海,71天。
5.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4年3个月零15天
6.1922—1991年,苏联存在的时间为69年零2天。
7.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6天。
8.1945年,记者拍摄到美军攻占硫磺岛后升旗的一瞬间,用时1/400秒。
9.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用时16分零1秒。
10.2001年,“9·11”恐怖袭击,持续1小时42分5秒。

——摘编自黄牧航《“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反思》《历史教学》2022年第5期


通过解读表中相互关联的历史事物(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相互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是玉米最初的传入地之一。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限的沿海平原地带早已被开垦殆尽,人们在生存压力下不断涌向山区。山区自然条件复杂,人们在通过梯田等形式争取更多土地利用空间的同时,也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实行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方式。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地无闲隙的土地利用特征,为玉米进入增加了竞争难度。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玉米在福建本土虽没有成为优势作物,却凭借福建移民在湘赣、川陕等地山区获得了绝对优势。江西境内以闽粤为主的移民以维持生存为目的而种植的玉米在客观上推动了传播进程,并通过人口的进一步流动,将玉米从江西传入湖广、贵州等地。

——摘编自韩茂莉《玉米种子如何传遍全中国》

材料二   19539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在赫鲁晓夫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大规模种植玉米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捷径。自1954年至1962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从430万公顷扩大到3700万公顷。扩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集体农庄庄员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产量很低,不少地方一无所获。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影响了小麦生产,破坏了传统的牧草生产,造成粮食减产、饲料不足。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下,“玉米运动”逐渐低落下去。

——摘编自孔凡方《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从海路传入中国后主要的传播路径,并分析玉米没有在福建成为优势作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掀起的“玉米运动”的特点,并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开始起冲突。数万年来人类一直生活在互相隔绝的状态中。经过几千年时间他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甚至在形体特征上也产生了差别。这一过程一直扩展到全球,因而至公元1500年种族隔离现象开始遍及全世界。当西方于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进行其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也就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被迫移居到新的大陆,各个种族也因之而不再互相隔绝。欧洲人由于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居于领先地位而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6世纪,葡萄牙垄断了到东方的跨洋运输:17世纪,荷兰取代葡牙掌握了东方贸易,将贸易范围扩大到印度、锡兰、波斯、阿拉伯以至南非。而且,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印度的纺织品等逐渐取代香料,尤其是胡椒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18世纪,欧洲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奢侈品成为普通商品,过去欧洲与东方的贸易,由于运输困难、风险较大,所以价格部贵,是只有少数贵族和富人才能享用得起的奢修品贸。新航路开后,随着进口量的增长,价格下跌,砂糖、咖啡、茶叶以及各种香料成为大众商品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1500年前后“全球统一”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500年前后“全球统一”进程带来的有利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来到新大陆后,陆续带来的旧大陆的农作物能够成功传播的并不多,但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新大陆得到推广。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小麦制成),同时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要解决面粉的供应问题,就只能在新大陆种植小麦。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于是在传教区附近广泛试种小麦。西班牙征服秘鲁之后,便在潮湿的低地试种稻、麦、甘蔗、香蕉等作物,西班牙人迪里昂曾谈道:“在阿雷基帕一带,小麦长势极佳,用其做出的面包非常好吃。”1776年,《美国农业》(杂志)也提道:“种烟草需要大量肥土。而谷物却不同,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是获利的好产品。”对于美洲印第安人而言,最初种植小麦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补充本地食物及营养的不足;二是利用其冬天的闲暇时间,扩充作物种类。

——摘编自张兰星《旧大陆小麦在新大陆的栽种及传播

材料二   明清时期正是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给粮食供给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番薯和马铃薯都是耐旱、耐瘠的作物,一般粮食作物难以生存的贫瘠土壤、深山苦寒地区均可种植,而且产量高。同时,牲畜饲养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饲料,玉米粒含热量高,可消化性好,是发展畜禽养殖业理想的精饲料。据《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的统计,我国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魏晋时期增加到35种(见《齐民要术》),至清代进一步增至176种(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其中有不少是新近引种的美洲作物,如南瓜、辣椒、番茄、菜豆、洋葱、荷兰豆等。我国原有蔬菜适宜夏季高温季节栽培供应的较少,一些美洲原产蔬菜种类的引种,改变了我国蔬菜供应短缺的问题,形成了大部分地区夏季以茄瓜果为主的蔬菜生产格局。明清时期美洲花生和向日葵的传入,为我国油料生产增添了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食用油品种。因这些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导致花生、烟草、棉花等作物市场价格远高于粮食作物,因此美洲作物商品性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成为农民谋生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

——摘编自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麦能够在美洲大陆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洲作物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