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时空观念

材料一   14941月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夫妇的报告写道:“这里需要各种物资,粮食应该(继续)运到这里,直到我们在这里播种和栽种的作物收获为止。我们要的是小麦、大麦和葡萄藤。……应该运来一些活羊,最好是羊羔,母的比公的更好;还要公母都有的牛犊。……这里多么需要有角的牛羊和驮载的役畜……如果在一千个移民中有一百骑兵,那将很不错,而且是甚为有益的。”

材料二   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美洲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羊随哥伦布于1493年到达。16世纪初,牛也被引进美洲的峡谷地带和中美洲。美洲有大片肥沃的草场,特别适合放牧牛群、羊群。膘肥奶足的牛羊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渐渐取代猪肉,促进了人口的营养和健康。牛仔们放牧牛群,催生了美洲的特色文化。除这些大动物之外,老鼠也藏在航船中漂洋过海到了美洲,这对美洲的生态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哥伦布大交换影响的认识。

材料三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1-25更新 | 553次组卷 | 5卷引用: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当前,在西亚经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遗存,在距今10500-9500年间。

史料二:印度2000多年前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Modak的食物记载。这种面食形状类似中国人吃的有馅包子,面皮是小麦粉或者大米粉制作。

史料三:在古埃及的石刻中,有栽培小麦的记载;西方考古学家在古埃及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小麦。

材料二:距今一万多年前,西亚地区的人们开始野生植物的驯化和种植,颗粒硕大的野生麦就这样出现。

距今六千年以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食用着已经有相当种植规模的小麦。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种子被带到了古埃及。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从印度不远万里率先踏足了中国的西北地区。中国的小麦种植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

公元前4000年左右,小麦开始传入欧洲。

自11世纪起,除了北欧国家,欧洲各国都开始广泛种植小麦。

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

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19世纪中叶以后,北美洲小麦向欧洲倾销。

至今,小麦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以上材料改编自严武《小麦:改变世界的一粒作物的起源发展与人文传诵》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小麦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小麦种植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欧洲饮食文化在11-19世纪期间,经历了从农业饮食体系向工业饮食体系转变的历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从而消除了各地区饮食内容的差别,打破了食物原料的短缺状况,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形成了营养饮食和科学饮食的新观念,使饮食更讲究食品质量与文化品味;新航路的开辟,使饮食礼仪进一步规范化,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消费文化,进而揭开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崭新篇章。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史料二   明末美洲作物的引进,产生了一个重大后果,那就是清代的人口爆炸。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1600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00年约1.5亿,1800年达到3亿,1850年达到4.3亿。在25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到4倍多,仅靠传统粮食作物是绝对无法支撑的,幸好这批强壮的新作物及时出现,将深山老林和不毛之地,尽数化为粮田。同治湖北《宜都县志》说:“山田多种玉黍(玉米),俗称包谷。其深山苦寒之区,稻麦不生,即玉黍亦不殖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

(1)根据史料一回答,美洲新物种外传到欧洲,给欧洲饮食带来哪些变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末美洲作物的引进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

——据(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

——据《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滇池治理的力度。1982~1995年,由巴西引入水葫芦,净化了滇池水质,增加了水面绿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内其他植物生长。1997年后,从墨西哥引入小龙虾,有效治理了绿藻、红藻污染,滇池水质明显改善,但小龙虾繁殖过盛,影响了本土鱼类生长。

——据李玲玲、刘秋琳《从启动治滇到精准治滇,细数滇池治理历程及转变》


(1)有学者认为,材料一中的现象引发了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动,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咖啡为例,说明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