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该思想主张灵魂的得救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也无需教士作为中介,只能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该思想的提出(       
A.加强了教会的宗教权威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冲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实现了教徒的思想自由
2023-09-16更新 | 189次组卷 | 1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北大附属宿州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有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重要。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B.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信仰D.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2022-06-24更新 | 268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5届四川广安市高三二诊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国王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国王)的归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国王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国王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国王的权力
D.国王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2022-04-20更新 | 231次组卷 | 75卷引用:2010年梅州市曾宪梓中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4 .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D.使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2020-09-17更新 | 300次组卷 | 71卷引用:2011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三第一学期八校联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圣彼得大教堂的修建历经一百多年,这也是人文主义者和教会两种世界观碰撞的时期。工程开始没多久就停顿了二十多年,1534年才得以重新开工。导致工程停顿的主要时代因素是
A.主持者米开朗基罗的去世B.教会与世俗不可调和的对立
C.赎罪券引发宗教改革运动D.文艺复兴运动中心的转移
2020-07-1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这一主张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B.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权威
C.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原则D.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
7 .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虔诚信仰,就可以被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  )
A.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
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
C.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2020-03-18更新 | 405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8 .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学派的修习特色。下列思想方法中与此相近的是
①格物致知   ②致良知   ③因信称义   ④叩其两端而竭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0-01-04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考历史试题
9 . 宗教改革中新教领袖加尔文曾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思想自由,摆脱原始宗教对人类的束缚
B.因信称义,带有浓郁的上帝中心论色彩
C.自然神论,以理性神取代愚昧宗教信仰
D.顺应自然,主张人生而平等和思想自由
10 . 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A.提高了世俗封建主的地位
B.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特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