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信仰,尤其是加尔文派新教,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进而认为新教“制造了近代民主”、“导致近代资本主义”、“是近代科学之父”。但此后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强调宗教改革有其深厚的中世纪根源,一开始并未与中世纪基督教断裂,它“主要是一场宗教运动.理论具有超现实与超自然的特点”,“关注的是从地狱中拯救灵魂,对他们来说,来世的事务更重要”,他们由此认为宗教改革不是近代之始,不是西方通向“现代性”的必然基石。

——摘编自刘城《马克斯·韦伯与二十世纪宗教改革史学》


评材料中关于宗教改革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 马克思·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
A.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B.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
C.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D.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
2020-01-11更新 | 280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2020-01-01更新 | 410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2019-12-18更新 | 386次组卷 | 6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2019-11-19更新 | 546次组卷 | 24卷引用: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练习
6 . 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A.提高了世俗封建主的地位
B.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特权
7 .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òu)”。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
B.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
C.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D.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2019-10-05更新 | 527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柏拉图的《理想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 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2019-09-01更新 | 706次组卷 | 37卷引用: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新教材精创】-第0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练习(2)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维滕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阳明与马丁·路德基本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