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科学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至清初

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A.东西方社会发展呈现不同的趋势B.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C.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D.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由子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除非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从盛唐到明末1000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万。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公元2世纪,托勒密总结前人500年的观测结果,提出了地心说体系。中世纪初,阿奎那用此理论论证上帝创世说。从此,地心说与基督教教义结为一体,成了神学的理论基础。16世纪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后来,伽利略在其物理学和天文学发现基础上,驳斥托勒密的天文学,并宣传哥白尼学说。在旧学派占主导的学术界催促下,教会在1616年禁止了伽利略说话,并宣布哥白尼学说是”“错谬的和完全违背《圣经》的”。但哥白尼学说还是得到帝谷、笛卡尔、牛顿等人的研究支持,1822年,教廷正式定太阳是行星系的中心。1835年,白塞尔用精密似器发现了恒星视差,直接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绕太阳运动。

——摘自江晓源《科学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8世纪西方科技发生的变化。
2021-03-1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和思想领域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近代科学成果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科学史界称为“汤浅现象”。

材料二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柞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材料三1917年蔡元培演讲宗教信仰,演说词发表于《中华新报》,其中提出科学无法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只能靠哲学解决。当时在日留学的许崇清发文反驳:“方今自然科学界关于时空(即宇与宙)之研究,则有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之‘相对性原理’”,然后他简要介绍了狭义相对论,就此成为中国介绍狭义相对论第一人。1920年蔡元培对爱因斯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它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科全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18-03-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斯塔夫理阿诺斯认为,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对这里的“理性”理解准确的是
A.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B.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
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D.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