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科学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牛顿所做的一切成为科学革命的象征,不过这绝不意味着欧洲科学变革的终结。在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层出不穷的新发现的鼓舞下,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开始放弃古典科学的权威思想,努力以新方法解释自然界。从而引发了解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化学和植物学的彻底变革。”(《新全球史》)此材料说明经典力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①精神的鼓舞   ②方法的创新   ③思想的解放   ④成就的引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 . 17世纪末,牛顿科学革命发生之后,人们发现了“人的理性的伟大”。牛顿认为基督不是神,根据他的研究,他“发现"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个机械装置,各个天体之间都是靠引力维系。据此可知,这一认识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D.奠定了近代天文学建立的基础
2021-08-29更新 | 605次组卷 | 7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27近现代中外科学技术、教育与文艺
3 . 1608年,荷兰眼镜商汉斯.利珀希发现用两块眼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人伽利略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全新的宇宙景象,强有力地支持了日心说。这可以用来佐证
A.工匠技艺有利于近代科学发展B.商品经济推动科学进步
C.劳动实践促进技术革命的兴起D.科学理论需要实践检验
2021-08-29更新 | 503次组卷 | 5卷引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思想史模块检测卷(A卷新题基础练)
4 . 有学者认为,在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的西欧社会,空间的概念发生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下列事实能证实此变化的是
A.古腾堡改进印刷术
B.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C.绘画时强调捕捉光和色的“瞬间印象”
D.汽车和飞机便捷了地区间联系
2021-06-2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选科热身(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青年时代的普朗克曾被告诫,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1900年,物理学家开尔文也断言,“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由此可知在当时
A.物理学领域的问题已全部解决B.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思考尚未开始
C.经典物理学仍然处于统治地位D.量子力学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可
2021-06-08更新 | 9446次组卷 | 48卷引用: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归纳成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理论,基本模型如图所示。


——摘编自钟义信《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模型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模型中两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模型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模型,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05-29更新 | 3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5月自主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7年《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出版后,英国皇家学会的领导成员热情地接纳牛顿力学体系,其观点赢得了剑桥和牛津的青睐,让人们看到了理性力量。在法国,牛顿虔诚的信徒伏尔泰大力传播牛顿观点。牛顿的大数学体系吸引了18世纪受教育的阶层,并迅速扩散。在《原理》出版后的100年,该书有40本是用英语写成的,17本用法语,1本用拉丁语,3本用德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的著作各1本。到18世纪中叶,牛顿科学在科学领域和文化大众领域都处于支配地位。

——摘编自庞晓光《论启蒙运动时期科学与价值的关系》

材料二   相对于西方国家出现的科学革命,五四时期中国科学革命并未呈现突破性或者跨越式跃迁,而是在中国数千年传统科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彻底摒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风,初步建构了适应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制、科学家群体和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与西方不同的是,五四运动充分发挥了科学在思想启蒙中的先导作用。

——摘编自卜风贤等《五四运动与“中国科学革命”的历史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科学传播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科学发挥思想启蒙先导作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时期科学革命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领域西方近代文化东方传统文化(以中国作为代表)
人与自然关系人类中心,人与自然存在主客体二分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生命统一体
世界观对自然的机械性和数学性的
分析-综合方法
把宇宙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组成部分都被看作是整个关系网络的一个部分,不能孤立出来。
行为方式强调实验作用的人为性、计划性,将自然改造为人造物提倡“无为”,以有机的整体论的方式与自然打交道,顺其自然
伦理征服自然,建构主奴关系无伤害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转引自佘正荣《“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


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该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5-25更新 | 63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5月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弗朗西斯·培根是“相信事实的大信徒”,他特别讨厌的是观点,认为“观点只能促进激烈的交谈,而不能寻求真理”。培根的这一看法得到当时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诸多学者的认可。材料表明
A.封建神学统治地位被颠覆B.培根首开实验科学先河
C.自由平等思想得到了传播D.自然科学领域有所突破
2021-05-24更新 | 28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1届高三5月供题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没有任何东西像牛顿对行星轨道的计算那样如此有力地树立起人们对年轻物理学家的尊敬,从此以后,这门自然科学成了巨大的精神王国,没有任何权威可以忽视它而不受到惩罚。”符合这一评价的科学成就是
A.自由落体定律B.加速度定律
C.万有引力定律D.量子力学
2021-05-21更新 | 291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绍兴市新昌县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