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科学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66年,法国在路易十四支持下创建了科学院,有21名院士。1699年,又赐名巴黎皇家科学院,制订了章程,院士分为领薪金的学者和名誉会员,共70人。科学院依靠皇家研究基金支持,促使成员有组织的合作科研。而伦敦皇家学会初期对会员的身份没有明确限定,只要对实验科学有兴趣,经推荐选举后均可进入,贵族享有入会优先权,科学家约占1/3。在巴黎,院士必须是专家,终身衣食无忧,竞争激烈。法国奖励国内外的科学成果,瑞士的欧拉4次获得重奖。法国科学院与各省科学院联系密切,有众多省份科学院加入了法国科学院,也有部分省科学院仍是独立社团。院士与大型院校联系密切,并有院士在院校任教。随后,欧洲各地照此制度和精神建立了众多科学院。

       ——摘编自杨庆余《法兰西科学院:欧洲近代科学建制的典范》

材料二   1949年6月,中共中央筹备建立科学院,1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作为全国领导机构兼科研中心,还调查了全国产业部门以及高等学校中的科研机构,并加强与这些机构的联系。1950年,政务院设立了重工业部,下设航空工业筹备组、兵工办公室等,1952年设立主管国防工业的“二机部”。国家调整高校后,高校科研机构发展起来,同时中等专业及中学的研究机构,以及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专业研究机构大量增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织遍布城乡。到1959年,科协会员发展到600万。随着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国的科研系统形成“集中力量,形成拳头,进行突破”的原则。

——摘编自钱斌《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兰西科学院成为欧洲近代科学建制的典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科技体制建立的特点与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体制促进当前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2023-03-01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3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7年《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出版后,英国皇家学会的领导成员热情地接纳牛顿力学体系,其观点赢得了剑桥和牛津的青睐,让人们看到了理性力量。在法国,牛顿虔诚的信徒伏尔泰大力传播牛顿观点。牛顿的大数学体系吸引了18世纪受教育的阶层,并迅速扩散。在《原理》出版后的100年,该书有40本是用英语写成的,17本用法语,1本用拉丁语,3本用德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的著作各1本。到18世纪中叶,牛顿科学在科学领域和文化大众领域都处于支配地位。

——摘编自庞晓光《论启蒙运动时期科学与价值的关系》

材料二   相对于西方国家出现的科学革命,五四时期中国科学革命并未呈现突破性或者跨越式跃迁,而是在中国数千年传统科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彻底摒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风,初步建构了适应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制、科学家群体和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与西方不同的是,五四运动充分发挥了科学在思想启蒙中的先导作用。

——摘编自卜风贤等《五四运动与“中国科学革命”的历史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科学传播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科学发挥思想启蒙先导作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时期科学革命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