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启蒙世纪,有教养的欧洲人唤醒了一种新的生命意识。他们愈益感受到一种驾驭自然和人自身的力量感:周而复始的瘟疫、饥荒,朝不保夕的生活和天亡,毁灭性的战争与脆弱的和平,这些构成人类生存的无尽苦难,此时似乎终于开始屈服于批判性才智的发挥。从前,人心思定、害怕改变;如今,人心普遍开始思变,害怕停滞。在18世纪,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信心与现实主义结伴而行,而不是乌托邦空想的表征。这种新趋势之所以蔚成风气,启蒙哲人居功至伟:他们着手提出种种设想,亦即社会、伦理、政治、美学纲领,它们旨在增进自由而不是抑制混乱。启蒙运动既是一场人类心灵革命的产物和表达,也是这场革命的一个主要动因。人类一手应用理性原则,一手通过理性实验,运用理性探究并且效法自然。他们的希望立足于现在而非过去,尤其是立足于他们有充分理由憧憬的未来。

——摘编自[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自由的科学》

材料二   中国20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知识精英”们居高临下地对民众进行“启蒙”,按照康德的说法,这种把民众当作儿童来引导和教育、知识精英以民众的监护人自居,是一种反启蒙的心态。之所以是一种反启蒙的心态,是因为知识精英们自以为从西方接受了一整套的启蒙口号和价值观念,就掌握了绝对真理,就有资格成为民众的启发者和新时代的圣人。他们一方面自己还没有经过真正彻底的启蒙,因为他们没有运用自己的知性去得出这些价值原则,或至少用自己的知性去检验他们所接受的这些价值观念,从逻辑上和学理上探讨这些观念的来龙去脉,而只是出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变革的迫切需要,来引进一种现成的思想符号或工具。

——摘编自邓晓芒《启蒙的进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启蒙世纪”的新趋势以及“启蒙哲人”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知识精英与启蒙运动”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7-0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基础学科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社会掀起了“中国热”。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商品被带到欧洲各国,增进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传教士们为欧洲“中国热”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一些到过中国的商人、使节和旅行家也留下了关于中国的著作。当时的法国处于专横的君主统治之下,社会政治改革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法国知识界希望能从中国借鉴经验改造法国社会。其中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认知最为典型。

伏尔泰,出生于巴黎一个第三等级的中产阶级家庭。伏尔泰认为,中国的君主们具有很高的哲学修养,他们以理性的儒家思想为指导来治理国家;中国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文官系统,各个机构之间互相牵制,没有出现专权的现象;中国皇帝统治仁慈,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中国的法律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非常完美;人们互相之间没有等级差别,大家以礼相待,和平相处。中国的土地耕作达到了欧洲尚未接近的完善程度,中国城市经济繁荣,乡村人们生活富庶……孟德斯鸠,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不存在牵制皇权的中间贵族势力;官吏和皇帝之间只是从属关系,皇帝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中国的伦理道德为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力提供了合法性;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淡薄,宗教力量不能与皇权抗衡;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除此之外,孟德斯鸠也肯定了中国的科举取士、监察制度、重农政策,量刑合理、礼教约束……

——摘编自邱海燕《试论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中国政治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17、18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的原因。
(2)对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中国政治观,任选其一进行评述。
2020-12-1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大赛高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