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美法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1811年英国年通过的《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只讨论政府政策和内阁提出的“公议案”。1835年又把此类工作日增至每周3日。为使议会的工作依照内阁日程表进行,执政党又提议建立议会委员会,淘汰那些被认为无关紧要的“私议案”。每逢议会讨论政府事务的日子,执政党领袖便要求本党议员尽量到会,参加辩论和投票,以助政府议案顺利通过。材料说明(     
A.责任内阁颠覆了英国政党政治的成果
B.议会制君主制维护了国王为主的政治传统
C.内阁成了维系英国最高行政权力的核心
D.民众热情拥护着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情
2023-10-25更新 | 701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1689年,英国国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献给威廉和玛丽。尽管当时并未明确要求他们签署和宣誓遵守它,但这暗示着“宣言”是接受王冠的先决条件。这种做法(       
A.沉重打击了国王尊严B.预示王位继承源于议会拥戴
C.标志着新政体的形成D.有利于清除封建专制的传统
2023-06-29更新 | 26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拥有立法、组织、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权。从法律角度讲,英王是权力最大的统治者,但实际上其活动是属礼仪性的,只是形式上履行批准手续。英国首相本人首先是由选民选出的下议院议员,然后经本党议会党团选举成为政党的领袖,如果他领导的党在大选中获胜,他就能被女王任命为首相,因此,政府首脑既控制内阁又控制议会。而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多种角色的领袖——国家元首、党的领袖、武装部队总司令、政府首脑和主要的立法创始人。总统的产生是先由各选区选民选举“选举人团”,再由“选举人团”选出总统,总统选拔的政府人员,需由参议院批准,但总统所领导的党不一定在参众两院成为多数党。

——摘编自董海岭《浅议英美两国议会与政体的区别》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各地选举条例规定,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赞成抗日与民主的地主、富农、资本家以及国民党人士,均享有同等的权利,既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参加各级权力机关参议会的选举,又都有被选为人民代表参议员和公职人员的权利。所有选民不受性别、职业、财产等限制,各级参议会名额和人民代表的产生均以一定人口数为基础,即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相等。在陕甘宁边区,相比于土地革命时期,各级参议会的参议员一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即自下而上,全部实行直接选举。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选举制度,使人民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参政热情,创造出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政治局面。同时,影响与推动了全国特别是战后的民主运动,具有新中国雏形的政治意义。

——摘编自丁俊萍《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日民主政权选举制度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意义。
4 . 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三个权力主体之间相互制约,任何一方都不拥有凌驾于其他两权之上的优势。但是,一旦其他权力主体不肯予以合作,就会出现僵局,而当权力的行使带来严重后果时,易导致责任的互相推诿。这说明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A.缓解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矛盾B.对政治运行具有双重的影响
C.旨在强化总统对立法权的监督D.使联邦政府的权力超越国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显示了近代法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这反映了法国(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阻B.各派政治势力实现了均衡
C.民主政治进程具有曲折性D.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二   独立战争后,各州从维护本州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使得原来的邦联政府名存实亡、濒于瓦解,同时,以英国为首的国外列强对美国的独立耿耿于怀、虎视眈眈。美国宪政的奠基者们开始把孟德斯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美国化,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之际,富足的资产阶级之间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当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的时候,这种集团间的差异就被共识所取代了。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总统行使,由选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联邦法院的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进行任命,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以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能被免职。同时,规定任何一个机关的官员不得在任职期间担任另一机关的职务。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分权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确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代分权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不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

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并分析宋代分权和美国中央权力制衡机制的主要不同。
2022-09-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内政外交事务增多,内阁依仗在议会占多数票,反复更改议会工作时间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据统计,1878-1887年,政府议案占据下院的83%的工作时间。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A.政府行政效率低下B.立法权受行政权的控制
C.议会中心地位动摇D.内阁权力的扩大和膨胀
9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下的政治制度,将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明确授予中央政府事关全国性事务的有限而必要的权力,另一方面使每个美国公民都有双重“国别”身份,各州在自由与管制之间取得平衡。据此可知,美国的这种制度设计(     
A.致力于扩大中央政府的权力B.表明邦联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C.意在构建有效和有限的政府D.主张权力制衡与代议制相结合
10 . 《大宪章》)规定:“若不经同等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王国不得将任何自由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国王若对以上规定或基本原则蓄意违反,则贵族可随时造反,国内任何,人亦可随贵族造反。据此可知,《大宪章》
A.促成英国社会制度转型B.限制了国王的司法权力
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D.巩固了议会的中心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