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按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 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其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中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第五条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或2/3以上的州议会提出请求,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之前反对民族分裂、渴望祖国统一、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性意识,开始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素有地方自治的传统。早在诺曼征服之后,英国国王便通过颁发特许状的形式赋予城市以自治权,这种传统在17世纪又被英国移民带到了北美。新英格兰地区的地方自治制度尤其发达,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自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地方自治制度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对地方管理的许多细节进行了规定,甚至废除某些地区的自治制度。这遭到了各地居民的反对,他们以宪法为依据,开展了“家乡自治"运动。

                                      ——摘编自苏鹏飞《从伯克利市宪章看美国地方自治制度》

材料二   美国州以下的地方政府奉行“行政至上”原则,各级组织之间无隶属关系。美国最有特色的地方政府形式是市政府,实行城市经理制。在这种体制中,政治和行政职能分离,市议会属于政治职能,主管立法与评聘城市经理;城市经理属于行政范畴,对议会负责。这有悖于民主程序,但能保证城市经理的质量,提高行政效率。美国地方自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乡镇自治。早期美国的乡镇大多都实行直接民主,乡镇居民大会为乡镇的最高决策机关,一些重大问题都要在会议上交给全体公民进行讨论并最终决定。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乡镇也开始采用代议制民主,选举代表组成乡镇代表大会。乡镇自治是美国民主的策源地和民主体制的基石,但乡镇的自治权要得到法律许可并受到来自联邦和州的制约。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高中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美国地方自治传统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地方自治”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其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他们在16世纪前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今天美国境内有300多个印第安保留地,是政府划拨给印第安原住民集中居住的土地,主要分布于美国的西部和中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印第安人在保留地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包括宗教自由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但联邦政府和美国国会仍对保留地拥有最高的“父权”(后改称为“托管权”),拥有最高司法和行政权。

——摘编自曾向红《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制度现状研究》

材料三   60年前的那场民主改革彻底打碎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帮助西藏经济发展,仅2017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就高达1500亿元(人均4万余元)。

——摘编自《西藏日报》2019年4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第安保留地”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3)结合三段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019-05-27更新 | 683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定。1879年,重新烦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   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主要内容有: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所授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设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实行征兵制,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改新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在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9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