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

——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下半叶农民运动的数量和形式

年份骚动蓄意杀害殴打地主和管家逃跑群众性砍伐森林其他各种事件砸烂酒馆和拒绝饮酒武装起义
1857100173141
185837819131399
1859161922863664
186018613229341
186113401417718
总计21655941148652963

——摘编自《苏联历史文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形成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沙皇政府为应对当时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并简述其影响。
2024-05-0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它主要有以下特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的批准,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

——摘编自陈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法两国君主立宪制结局的不同原因》

材料二   1871年建立起来的总意志帝国是普鲁士首相伴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是普鲁士强叔政治的结果在意态帝国中,以皇帝为首的容克贵族居于领导地位,资产阶级则从“参与”的意又上加入了统沿阶烦的行列,帝国在建立之初虽然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立完为虚,君主是实。1871年修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任免国家官史之权,有法律的创制叔是帝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决定帝国的对外政策;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拂和,与外国缔结同盟和签订条约委派驻外使节。帝国宰相是全帝国唯一的大臣,其领导下的内网主持着帝国政府的运转。由于宰相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因而只对皇帝而非议会负责;而由宰相任命的国家各部门的负责人则对宰相负责。从立法机构有关权力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专制主义色彩。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专制色彩形成的历史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826~1854年俄国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达70多次,平均每年达24次以上。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等国在争夺黑海和巴尔干控制权的战争中遭到惨败。这使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总法令》等宣布农民有离开土地、拥有财产等自由权利,农民为了获得自由和份地,必须和地主订立契约,并缴付巨额赎金。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摘编自潘黎明《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1871年底,明治政府派出使节团奔赴西方考察,历时两年。在此基础上,大久保利通于1874年5月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提出日本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效仿英国,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要打开局面,“非赖政府官员奖励诱导之力不可”,政府“要参照日本的风土人情,制定发展方略”。他认为农工商“各业需要配套发展”……工商业方面,应该先从“屑丝、纺绩等轻工业制造”入手,……政府应“予之以贷款,予之以扶植”。他认为鼓励、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方针确立之后,日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活动。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迎来了战前工业化的高峰,始终保持了高经济增长率。

——摘编自姚传德《从官办到民营——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针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方针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俄两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利用内外矛盾交织形成的历史机遇,推翻封建幕府后站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起跑线上的。……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短乃至消灭与欧美国家之间几乎天壤之别的巨大差距,获得实实在在的大国地位与国际社会的发言权,显然套用任何一个欧美国家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手段发展日本。基于此,日本欧美考察团成员之一、内务大臣大久保利通制定了符合日本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殖产兴业”政策。

——摘编自《日本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

材料二:明治政府成立之初,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加以改造,使用蒸汽动力,同时,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架设了日本第一条电讯线路,开通了第一条铁路。到19世纪80年代初,国营工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起到了示范作用。政府还转而扶植私人企业,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一大批国营工厂陆续出售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民间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等,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与此同时,日本十分注意培养人才,政府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利于引进和掌握外国先进技术。同时,日本大力培养本国人才,派遣人员出国留学,设立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这些本国培养的人才成为日本推进工业化的重要科技力量。

——摘编自岳麓版选修《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政府制定“殖产兴业”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实施“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