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明治时代,日本在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广为延聘外国各行各业专家;随着本国人才的培育成长,逐步减少以致停止了这种人才引进。派遣留学生出国,也很注意实用实惠,摈弃了盲目性。这些举措旨在促进日本(     
A.“殖产兴业”B.加强中央集权C.“文明开化”D.成为军事强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大多担心修建铁路将分散客流,威胁其邦国、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即便是当时德意志经济领头羊的普鲁士君王,也不愿意民众与自己享受同等速度的出行待遇。这主要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A.政治形势不利于工业化进程B.君主专制的色彩浓厚
C.地理环境影响近代交通发展D.各商业中心竞争激烈
2024-01-10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浙江绍兴·阶段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一改革运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的主要表现,并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革命风暴的斗争形式多种多样……大体上说,19世纪末亚洲各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以改良运动为主要内容……这些改良活动虽然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但是它们对于唤起民众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有效准备阶段。20世纪初,亚洲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以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亚洲进入列宁所说的觉醒时代。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一百年历史回溯》

(2)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以中国辛亥革命为例,简述亚洲进入“觉醒时代”的含义。

材料三: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惹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误解。……乘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吾信这也不是绝无裨益的事。

——1919年5—11月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李大钊提出的改造中国社会的新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国际国内环境。
2023-12-13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2023·江苏·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A.南北矛盾更加尖锐B.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C.废奴时机已经成熟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2023-08-28更新 | 3515次组卷 | 2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天津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1831年统计,76%的美国联邦公务员都在邮政局里工作。下图显示出19世纪美国的邮政系统经历了从几百所邮局到上万所邮局的增长与分布情况。对美国邮政系统的发展所作出的分析,最为准确合理的是(     

①引发北美独立战争             ③增强国家治理能力
②推动民主化的进程             ④显现领土扩张进程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5-08更新 | 318次组卷 | 8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三模)历史试题
6 . 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B.②③④①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2020-06-19更新 | 409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4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查文综历史试题
7 . 以下是两位史家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论述:甲说:“发生在1871年的‘统一’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乙说:“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只不过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若要以强权姿态迎向未来,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人。”下列选项与论者观点一致的是
A.两位史家关于德意志统一动因的看法相互冲突
B.乙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理想高于普鲁士意识
C.都肯定普鲁士自始至终追求德意志统一的说法
D.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

8 . 近现代德国的两度统一和三次崛起道路各不相同,也留给世人诸多思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德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示德国统一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对比德国的版图变化

(2)说明材料二德国版图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后果。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1920~1939年间是如何寻求安全保障的?

材料三联邦德国现代化在确立政治体制的民主制、法治、联邦制和福利国家四原则的基础上,还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其一,政治上“不能脱离西方范围和放弃欧洲一体化的成就”;其二,经济上“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

——丁建弘《德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项“战略选择”的具体内容。联系联邦德国作出“战略选择”的背景归纳其崛起之新特点。结合上述内容,谈谈德国的两度统一和三次崛起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

2017-08-0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17届高三第三次质量调查(三模)历史试题
9 . 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目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 ( )
A.对立统一B.失之偏颇
C.相互矛盾D.继承和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