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19世纪中期以来,日本、俄国、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政府终于在1861年开始了国家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但是,沙皇政府明显地将改革作为摆脱统治危机、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而不是主动地体察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赴势。
——张建华《改革与革命:俄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
材料三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地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元济先生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曾说:“时诏各省广设学堂,考试并废八股。余劝长素(即康有为)乘此机会出京回籍,韬晦一时,免撄众忌,到粤专办学堂,搜罗才智,讲求种种学术,俟风气大开,新进盈廷,人才蔚起,再图出山,则变法之事不难迎刃而解,而长素不我从也。”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俄国是“在1861 年开始了国家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
(2)据材料二,相比于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主动地体察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4)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材料四中张元济先生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报论中国》中报道了日本基于其改革经验对中国提出的改革建议:“中国必尽革其旧日之弊,举国而效西方之治,政令教化,成与维新而后可。约而举之,其尤不可须臾缓者三,日武备也,度支也,学校也。”
——据《时务报》第36册
材料二   任何民族文化都有自尊性、自爱性、排他性。太阳底下,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对外来文化是不加选择不加过滤地全盘吸收的。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在武备、度支、学校等方面改革的主要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中在政治方面对外来文化是如何加以选择、加以过滤的?并分析其共同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使得互不了解的各国人民突然接近起来,并且通过新的共同信仰,紧密联合在一起。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系统阐发了宗教改革的主张,得到大多数师生的支持。该大学的自由教育吸引了布鲁诺前往。加尔文在巴黎大学受过严格的思想训练,他的《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严谨的宗教著作。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荷兰、英国等地;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和《大革命与旧制度》
材料二 1898年6月梁启超起草了一份《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
材料三 关于教育宗旨问题,一开始就在天皇近臣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伊藤博文
为首的维新派之间发生尖锐的斗争。前者反对以西洋为榜样改革教育,认为这样会破坏东方固有道德,……要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仁义忠孝”的品德。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把儒家的伦理标准忠孝仁义作为学生准则。此后,在各级学校中强制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并且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                                                                                        ——刘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材料四 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伴随着强调社会改革的进步运动的兴起,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
——《美国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大学对推动宗教改革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这一问题在维新变法中有何体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美国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福建福州八县高二下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令规定)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可赎取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农民有永久使用权……在订立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仍有“暂时义务”,交租和服役依旧。宅旁园地可随时赎取,赎取份地须得地主同意后签订契约。农民在赎地时一次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银行垫付,农民在49年内连利偿还……政府只规定(份地)最高和最低定额,具体面积由地主决定。如农民现有份地超过当地定额标准,地主割去超过部分,低于最低额则不补。在实行中地主总是利用各种手段割去农民份地中的最肥沃部分。“割地”面积平均占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854-1887年部分省区土地价格的变动情况。(单位:卢布)

省名1854-18591861年每俄每俄亩农自由市场上每俄亩土地价格
年每俄亩的
平均价格
亩定出的赎
买贷款
民事实上
支付
1863-
1873年
1882年1887年
沃罗
涅日
25.9333.1169.2641.0753.8782.41
库尔
斯克
30.1440.9175.5540.4281.78112.22

——李桂英《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农民改革研究》

(1)1861年,在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具体体现。

(2)“如果用一种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这场改革,农民并不全然是输家。”据材料一、二论证这一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改革对俄国政治、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5 . 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可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摘自《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永远地解放了人民”的举措。据材料二概括法令实施后所带来的变化。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的不同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两次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出处:21教育名师】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2)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日期的日本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8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材料二 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但任教师的优先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俄、日教育改革的异同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俄、日教育改革对两国的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
(2)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大不同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