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人类历史纷繁复杂,一切历史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产生的、发展的、结束的。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语境下,时序意识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

下表所示为世界近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全球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亚非拉独立运动”

——摘编自李秦苏《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意识的培养策略》等整理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一时间背景下”的关键词,据此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圈地运动迫使大量农民进城,使得城中的流浪者大量增加,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为此英国政府于1662年颁布了著名的“定居法”,其主要内容是将在异地特别是大城市居住的权利与财富联系起来。“在当地年房屋租金为10镑以下的外来人口”可以被遣返回原籍,而当时工人年收入大约5英镑。如拒绝返回,将被送入“济贫院”,接受强制劳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定居法引起了工人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本家的不满。到了20世纪初,在面对英国各地兴起罢工风潮、英国失业人口增加等这些棘手的社会问题时,定居法则只能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

——摘编自张绍忠《英国“户籍制度”缘何被取消》

材料二   1871年,日本政府颁布《户籍法》,一“户”指同住一地的家族全体成员。户主是家族之长,由嫡长子继承,可以凭借申报权掌握对整个家族成员人身的控制权。此后日本通过对《户籍法》的三次修订,逐步强化了户主权。一方面,这符合封建色彩浓厚的财阀集团、地主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这继承了封建时代的武士道之“忠”和家族之“孝”,用家族制度来保证人民对天皇(以及天皇的政府和军队)的绝对服从。这使个人权利的伸张脱离了法制基石,最终在进入昭和时代后,日本极端国家主义思潮泛滥。

——摘编自王鹏飞《近代日本户籍制度的建立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英国1662年“定居法”和日本1871年《户籍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阐述近代英国和日本户籍制度的相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哀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仲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

——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
2022-06-16更新 | 5493次组卷 | 21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辽宁专用)
4 . 《大国崛起》一书对俾斯麦的评价:俾斯麦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具有极为强烈的功名心,是一个重视行动,讲究现实,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意志坚强,富有感情,并且性情暴烈,干劲十足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1年,俾斯麦出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王国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俾斯麦在法兰克福的八年改变了他的政治观点,这些改变都记录在他写给柏林的上司的备忘录中。由于不再受到他极端保守主义朋友的影响,俾斯麦不再反对革命而变成了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认为要想削弱奥地利的影响,普鲁士需要联合德意志各邦,于是他越来越倾向于要德国统一了。……1862923日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兼任 外交大臣,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注:这里指德意志) 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会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 ……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俾斯麦在 18903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

——摘编自百度百科俾斯麦简介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中期普鲁士议会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德国当时政治经济或军事外交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俾斯麦思想观点及地位的变化,说明俾斯麦的影响。
2022-05-09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俄国和日本工业化发生的时间大体相同,但两国各自的社会却经历了极不相同的过程。在俄国,工人大部分都是男性,且都来自村社,对于城市中的不平等,他们有很低的忍耐力。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发现马克思主义等各种革命思想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团结性和对农民的同情心,这一切导致了俄国境内的各种骚乱、罢工和暴力镇压。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爆发了一场起义。当俄国与德国的大战惨败之时,城市工人就为1917年爆发的俄国革命提供了各种攻击力量。

工业化同样使日本社会存在不平等现象,但日本劳动力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乡村的女性,她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忍受命运给她们的安排”的思想。在日本几乎就不存在什么工会或者罢工,自然也就没有国家对此进行残酷镇压了。日本的工人几乎谈不上团结一致,社会主义运动也无处开展。新的宗教形式在日本出现,日本的狂热民族主义宣扬人们的牺牲奉献是合理公正的,它把对新天皇的崇拜与传统的神道教信仰交织在一起。日本政府对出现的敌对宗教组织加以迫害。

——摘编自[美]麦克尼尔父子《麦克尼尔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日两国工业化发生后工人阶级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俄、日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并分析其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
2023-05-10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材料一   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摧毁了阻碍德国统一的内外势力和德意志联邦的全部旧关系,完成了300多年来德意志民族不断追求的统一大业,并把德国带入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统一的德意志民族不再任由欧洲强邻欺压和宰割。统一也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但其保留了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煽动并利用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德国成为欧洲国际政治中不安定的根源之一。

——摘编自唐晋主编《大国的崛起》

材料二   1945年2月,在法西斯灭亡的前夕,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一致同意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1949年9月,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尽管如此,接受了历史教训的德意志民族,在东欧剧变的历史环境下争取民族统一。1989年,民主德国宣布“柏林墙”开放,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在美、英、法、苏四强同意下,两德达成统一。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德国两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两次统一的方式的差别及其影响的不同。.
2022-02-13更新 | 26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2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日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金、银、铜大量流出,造成国用匮乏。1714年德川幕府拟订贸易法,即正德新商法。其要点为:第一,规定来航清船,为年30艘。其中华船27艘,南洋各国船3艘。第二,贸易银额限6千贯,每艘191贯。第三,限定的清船,年年授以信牌(又名“割符”),有牌者许互市,否则许。1715年,幕府遣使赴长崎,召集清船主发布新商法,对中日贸易的数量、金额、往来船只等均作了种种限制和削减。因此,中日贸易经过日本幕府正德新商法的推行,日趋衰微,直至日本明治维新,均无复起色。

——摘编自方宪堂《古代中日贸易概述》

材料二   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年),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已占有相当份额。日本对中、美贸易额合计约占日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日本面对国内较贫乏的资源及落后的农村经济,较薄弱的国内市场,尤为注重从对外贸易,特别是对华贸易方面寻求出路。其“贸易立国”的重要内容即是打入中国市场,输出机械制品,获取自身缺乏而中国颇为丰富的各种资源已成为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日本的一项重要“国策”。“三井”“三菱”等日本近代垄断经济财阀集团的形成、发展无不深深得益于此时期的对华贸易。这些急剧膨胀起来的现代金融垄断财团是日本对华贸易的主力。

——摘编自娄向哲《近代中日贸易对日本经济发展之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德川幕府后期和大正时期对华贸易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日贸易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解决土地问题是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源的关键,成为明治维新后新政权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从1870年到1872年,日本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了统一的土地税,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清丈土地并发给土地执照,等等。这些措施不但有助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实行地税改革固然瓦解了封建领主的庄园经济,但农民并没有得到自由和土地。广大农民的贫困化,使国内市场极度狭小,资本主义积累受到很大限制。加上日本资源贫乏,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从原始积累时期起就极大地依赖国外市场,从而使之产生了强烈的对外扩张欲。其次,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后,以高额地税源源不断地充实和扩大政府财源,使其有充裕的资金来扶植国有企业,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这是日本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一大特点。

——摘编自徐康明《日本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确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分析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并从近代化的视角,指出其直接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