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晚期,受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并且为打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贸易垄断,英国枢密院便示意伦敦商人筹备创办东印度公司。后凭借其自身的实力和政府的支持,公司在印度建立了许多的商馆、工厂和仓库,进行着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商业贸易。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提出要在“领土霸权的基础上”保卫公司的“商业霸权”,这标志着该公司不仅要在印度扩大贸易和追求商业特权,创造条件,争取建立殖民地已经成为与追求商业扩展平行的目标。1698年的政府颁布关于东印度公司转变时期的特许状第10条规定:根据需要,东印度公司有权在东印度任何要塞、工厂和种植园等地建立行政管理机构,有权提名和任命各地的行政官员。1773年,工业革命已经迅速地开展起来,英国颁布对该公司的调整法,其中第7条规定:为了更好地管理在印度的领地,(英国政府)将孟加拉省督升级为总督,对公司董事会负责,拥有对整个英属印度的全部管理权力,被授予包括宣战和签署和平条约的权力。

——摘编自汪定华《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以对特许状的解读为基础》

材料二   1873年,岩崎弥太郎利用自己多年负责土佐藩藩营商会的有利条件,以低廉的价格买下了原属于土佐藩所有、多人合伙承包的“三川商会”的全部财产,创建了私有的三菱商会,主营海运业。在明治前期,为适应日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需要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三菱公司采取充当海运业界“政商”的企业经营策略,获得了诸多的优惠便利和惊人的高额利润,从而一跃成为“海运之王”,并且在短短的10年间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与日本选择“已无力扩张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化道路相适应,自19世纪90年代起,三菱财阀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特别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时期,三菱公司充分利用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借助国家力量,将军需生产膨胀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岩崎社长阵头指挥体制”下,岩崎家族人才辈出,团结亲睦,共同推动三菱财阀的迅速崛起和发展。

——摘编自王文英《试析三菱财阀迅速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起源发展的阶段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三菱财阀创建和发展的原因,并指出日本三菱财阀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共同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它主要有以下特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的批准,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

——摘编自陈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法两国君主立宪制结局的不同原因》

材料二   1871年建立起来的总意志帝国是普鲁士首相伴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是普鲁士强叔政治的结果在意态帝国中,以皇帝为首的容克贵族居于领导地位,资产阶级则从“参与”的意又上加入了统沿阶烦的行列,帝国在建立之初虽然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立完为虚,君主是实。1871年修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任免国家官史之权,有法律的创制叔是帝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决定帝国的对外政策;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拂和,与外国缔结同盟和签订条约委派驻外使节。帝国宰相是全帝国唯一的大臣,其领导下的内网主持着帝国政府的运转。由于宰相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因而只对皇帝而非议会负责;而由宰相任命的国家各部门的负责人则对宰相负责。从立法机构有关权力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专制主义色彩。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专制色彩形成的历史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宣布要从小学抓起,务期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普及初等国民教育方针。同时阐明教育就是要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少儿时期起就武装国民的头脑。经过明治维新以来大力输入西方先进科技,通过教育这一传授手段加以消化、吸收,日本近代的理、工、化、医、农等各种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迅速地提高,并有一些独创性。比如,20世纪初造船工业、纺织工业和海上交通运输业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890年以明治天皇名义颁发《教育敕语》,确定了以儒家思想道德为中心的教育方针,它力图将近代教育纳入以宣扬忠君爱国为灵魂的道德教育轨道。

——摘编自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1872年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为落实改革理念采取的政治和教育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措施。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

材料二   第十一条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收使节。

第十二条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十八条   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各出自哪一国的什么政治文献?
(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该图反映出这种政治制度的什么原则?请指出图中的权力中心在哪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4年,培里叩关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西方殖民者对日本的殖民掠夺合法化。尽管殖民者标榜亲善、友好。但实际上却是列强们以赤裸裸的武力手段迫使日本成为其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原料的市场。欧美殖民大国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在日本开放的通商口岸建立自己的机构,拒绝日本当局的管辖,形成了“国中之国”。殖民者修筑兵营,设立海军基地,并利用其干涉日本内政,严重威胁了日本的安全。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当俄国和日本两国领导人全力以赴地推进农奴制度改革和明治维新运动时,它们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长久的帝国传统以及沙皇、天皇的神圣性,使沙皇和天皇很自然地继续成为改革时期全国人民效忠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俄国和日本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改革派无不利用王权作为自己推行改革措施的旗帜。尤其是俄国,沙皇本人直接参与并领导了1861 年改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永胜、姚雅锐《试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相似的历史前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列强侵略日本的特点,并分析列强侵略对当时日本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和日本改革呈现相似性的共同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   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7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条 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第三条 天皇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
第六条 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天皇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担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法官。
第七条 天皇根据内阁的建议与承认,为国民行使下列有关国事的行为:
一、公布宪法修正案、法律、政令及条约……
第九条 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第四十一条 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1947年《日本国宪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47年日本宪法与日本以往宪法的不同。
(2)材料体现了什么原则?并分析其原因。
2016-11-27更新 | 8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