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他们热心变法,思想开放,积极奔走,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针对传统书院单纯的经史内容教育,学生缺乏创新性以及缺乏科学方法的训练的弊病,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同时,维新派认为“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自五至二十三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始准他妙法制造”。……随着“科学”一词的广泛运用,科学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明晰并深化,它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有意识地概括科学的内涵。

——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1868年,日本进行了由天皇亲自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运动。政府将教育发展看作是“文明开化”的中心任务,在财政上对教育的投资毫不吝啬。据调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分别为:1885年1.8%,1890年2.1%,1910年2.3%。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到10%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1880年至1910年平均占比23%左右。教育没有门第、财富之别,对每个人都打开了大门,只要你通过刻苦努力,就能够获得知识和学历,并提高社会地位。同时,国内的资本家、工商业者也都意识到,只有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日本对初等教育的重视,不仅提高了国人的基本素质,更为以后尤其是二战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教育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021-05-14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俄国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日俄两国通过政治改革极大地动员了国内各方面的力量,从而促使两国的经济、社会乃至军事力量等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它们的成功为中国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中国应该仿照日俄两国的政治改革尤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所走过的道路、所采取的措施。

——马勇等《近代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走过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材料三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上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四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改革的相似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