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6 道试题
1 . 村社是俄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社会组织,是联系国家和民众纽带和桥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通过赎买土地的方式得到了解放,签订各种契约等还由村社管理。改革后村社仍是国家管理地方基层的重要工具,村社必须保证国家赋税的正常交纳。村社会给予孤寡老人和服役病人家属一定的照顾。在村社中不尊敬孝顺父母的农民,村社会给予惩罚和批评,子女与双亲出现争端时,村社会偏向双亲。农民对村社过于依赖,使得农民缺乏自主意识,民主观念淡薄,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处世态度。同时,形成了俄国独有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集体主义的原则对俄国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陈丽娟等《浅议1861年俄国村社职能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农奴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概括村社的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村社制度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1900年,俄国煤开采数量增长52倍,采油量增长超600倍,铸铁产量增长8.5倍。此外,俄国工商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也快速增加,19世纪60年代人口超10万人的大城市仅3个,20世纪初有29个。19世纪下半期,铁路大规模修建后,不断涌现出许多新型城市,原有城市规模因铁路运营也进一步扩大。19世纪末,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已转变为俄国大型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相应的大量圆石路和公路铺设工作有序开展。其他城市也开始开展大规模的道路修缮工程,各城市道路路况明显改善,道路照明设施也迅速改善,大城市主要街道已开始安装路灯照明,城市电话网也迅速发展。

——摘编自张广翔《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二   “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年),苏联建成了60个新城市和大型工人镇,改建了30个大城市。“二五”计划期间(1933-1937年),苏联又完成了400多个城市的改建和新建计划。苏联政府将它从全国汲取的资源通过行政调配的方式用于建造新城或改建原有的城市,而政府建造新城或改建旧城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限制大城市的规模。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主导下的极速城市化使得人口迅猛涌向大城市,一时间,城市生活设施严重供应不足;而这个时候,工业化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苏联政府并无余力扩建和维修城市生活设施,以增加供给。为了不让苏联城市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中的贫民窟现象,苏联政府找到了“减少需求”的办法,那就是贯彻执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方针,不让人口集聚到大城市。对此,苏联一方面是减少甚至禁止在大城市进行工业建设,以控制大城市工作岗位的规模;另一方面是推行“身份”制度,以阻止外来人口流入大城市。

——摘编自邓杰《斯大林和苏联限制大城市规模的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城市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3-12-2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12月统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治维新侧重于政权的改革与建设,它是资产阶级改革,但以暴力夺取政权为前提,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当幕府覆灭后,明治天皇执政,进行改革,执行了从基本国情出发的维新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加上其他如土地税政策、税收制、“废藩置县”等,使这次改革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这是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因为这些从实际出发的政策,使日本政界及在野人士都很少反对,故这些政策很快得以实施,使日本用了不到五十年时间,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两百年左右才完成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张守意《明治与戊戌维新结局迥异的内外因素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的主要特点。
2023-12-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洛恩堡、巴伐利亚……

第十一条……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第六十八条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

——摘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在统一后的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为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旧势力就意在煽动民族情绪,挑起对外战争。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并简述其出台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美国的西部开发

材料一   内战吞噬了印第安人大量的胜利果实。有些部落自己也蓄奴,自然跟邦联结成一派,其他的则与联邦为盟。到战争结束,大面积的印第安土地被割让,俄克拉荷马西部因此成了数千名新迁徙者的家园。俄克拉荷马遥远西部的这些未分配土地的开放,标志着印第安对该地区所拥有的独立主权的末日即将到来。随后,联邦政府打散了由俄克拉荷马西部不同部落集体拥有的土地,以160英亩为标准向个人分配。1898年,国会通过《柯蒂斯法案》,废除所有印第安领地的部落管辖权。不到十年,俄克拉荷马的部落民人口锐减到当地人口的1/10,数百个新社区依靠农业、采矿和其他工业发展起来。

——摘编自法拉格等著《合众存异:美国人的故事》

材料二   1934年,罗斯福政府颁布《泰勒牧场法案》。该法案确定了公共草地持照放牧制度,规定了放牧时间和强度,规范了公共土地利用机制,结束了长期以来西部公共草地的掠夺式经营和无序利用状态。

——摘编自纳什等编著《美国人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内战对其西部开发带来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美国政府西部政策的转变并简述《泰勒牧场法案》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把迅速接管明朝疆域奠定“大一统”疆域格局作为主要任务。然而,清朝上层也清楚地意识到,如若仅是承袭明朝疆域,根本无法实现立国,特别是其文化上的先天“短板”,导致立国话语权的缺失,只有构建起超越以往历代的疆域,才能稳固立国根基。因此,自入关初,清朝统治者就把突破以往的九州疆域“大一统”作为预设目标。在乾隆朝重新实现西域新疆统一后,疆域“大一统”观被乾隆帝发挥到极致:“关门以西,万有余里,悉入版图……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清朝自身的少数民族身份被汉族士大夫认定在“夷狄”范围之内,并不具备统治资格,于是清朝在构建疆域“大一统”观时,极力淡化边疆“四夷”观,清帝认为,在疆域“大一统”观的统筹下,“华夷”之间已经成为一体,不再分彼此,这在客观上展现出促进族群融合、解构“华夷之辨”的价值功能。

——摘编自李金飞《论清朝的疆域“大一统”观》

材料二   “天命之说”是19世纪中期在美国广泛传播的一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点,是由美国扩张主义者约翰·奥沙利文于1845年首先提出:“上帝为了让我们年年增殖的大量人口得以自由发展而赐予的‘命运’,是让我们扩张繁衍。”这种观点一经面世,就立即成为美国对外扩张行动的理论依据。1845-1848年间,在“天命之说”华丽辞藻的掩饰下,美国获得了俄勒冈、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增加了12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19世纪末,美国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美国总统麦金莱说:“我并不想要菲律宾,菲律宾是作为上帝的礼物而向美国走来的。”麦金菜的所作所为不仅把“天命之说”发展到空前水平,而且在利用它为美国的海外殖民政策服务方面创造了新的纪录。

——摘编自李薇《“天命之说”对美国领土扩张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疆域“大一统”观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天命之说”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以及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2024-01-11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达到全盛阶段。公元574年,(北)周武帝诏令“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灭(北)齐后,周武帝又下令“现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融括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官,登即赏赐,分散荡尽”。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凡成年男性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能力,并执有任何依租簿而获得的土地或产业之产权,……其净年值除缴纳该项土地之一切租税及费用外,不少于十镑者,即有权参加选举其本区代表,参加下届国会……任何人不得在任何一年登记作为选民,选举该城市或城镇选区之一名或数名国会代表,假如他在当年七月底之前十二个月中曾接受教区赈款或其他救济金,依照目前议会法之规定,他丧失了选举国会代表的资格。

——《1832年改革法》(英国1832年6月7日)

2.凡年满21岁制男子,目前不在因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运动用其投票权力。国会议员不应有财产的资格限制--使各选区能够选出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

                                                                                                                                                                                                                                      -----英国宪章运动中的《人民宪章》1837年

材料三:18世纪的奥地利仍是盛行农奴制度的农业国,这种落后状态又使奥地利受到新兴的普鲁士的凌辱。女皇特蕾西亚进行的改革,便是在这种状况下开始进行的。她于1751年颁布了普遍征税法,取消了各邦和领主们的收税权。根据以女皇名义发布的土地册,一切臣民都要按照财产和等级普遍纳税。此外还规定农民为领主服徭役的时间每周不得超过3天,并宣布在皇室领地上废除农奴制。为发展经济,政府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国家对新建工场免税10年,放宽必须加入行会的规定,还统一了币制和度量衡,废除了国内税卡。此外,国家还对进口工业品课以高关税,而对进口原料则降低关税。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1981年,全国总工会、共青团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倡议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倡导开展了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使亿万群众自觉参加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又有不断的发展,在“五讲四美”的基础上增加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三热爱”内容。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周武帝禁绝佛道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份改革主张的最主要分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宪章》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蕾西亚女皇经济改革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意义。
2023-12-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二月,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书名,行九叩礼。三月,康熙帝至南京谒明孝陵。命八旗科举先试骑射。四月,康熙帝制《孔子赞序》及颜、鲁、思、孟四赞,颁于学宫。五月,颁行《孝经衍义》。七月,派索额图与俄国使臣会谈于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摘编自《大清十二帝》

材料二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下(1661-1715年),法国波旁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他主张“朕即国家”,坚信自己是神圣的绝对君主。在其统治下,法国政府体系高度集中专制,这种统治模式为法国带来了相对稳定;他鼓励工商业发展,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扩张,这些举措为法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绝对君主制导致了政府腐败和官僚主义增加,削弱了社会的创新能力和个人自由发展,导致社会创新能力盼下降。

       ——摘编自《路易十四时代下的法国波旁王朝》

材料三1722年,彼得大帝建立《爵位表》(职级表或官秩表)的晋升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官职等级分为十四级,量才录用、晋升军政官员,只要晋升到前八级,无论出身多低,都可受封为贵族。这一制度强调个人才华和能力,而非家族血统。它不仅是一个晋升途径,更是对社会阶层体系的一种挑战,限制了旧贵族的政治影响。

——摘编自《彼得大帝:俄罗斯历史的不朽巨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康熙帝比较,路易十四执政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彼得一世建立官职晋升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欧的封建时代在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其中政治上……中世纪晚期,西欧正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封建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二元制的经济特征正在消退,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二元制政治特点逐渐褪色,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当。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

材料三   南北战争(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一场规模最大的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美国独立后,南方和北方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在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从19世纪20年代起,北部各州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50年代完成。1860年,北方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总产值达18.8亿美元。在南方则实行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南方奴隶制度是生长在美国社会的赘瘤,它严重窒息了北方工商业的发展。南北矛盾和斗争自19世纪初起日趋激烈。北方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大;南方则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奴隶制度……南北战争给当时的欧洲观察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列宁认为,南北战争具有“极伟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意义”。


(1)阅读图1、图2,指出商和西周的国家治理形式。结合所学,阐述西周治理形式的先进之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西欧封建时代政治、经济二元对立的特点。并分析“二元制经济和政治特征消退”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南北战争“极伟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意义”。列举19世纪60-70年代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两个欧洲国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