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普里格诉宾州案的争辩

1842年,奴隶主普里格因抓捕一个逃亡奴隶,向宾夕法尼亚州地方法院申请相关证明文件,但该州法院以《1826年宾夕法尼亚州反绑架案》中禁止将黑人视为奴隶强制带离本州的条款为由,拒绝受理该案件。于是普里格在没有求助进一步司法程序的情况下便将逃奴带回本州,因而引发诉讼。

这个案件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时,最高法院法官分歧很大,判决书上最后写了7个法官的意见,斯托利法官最后宣读判决结果。

斯托利法官:联邦宪法中“保证奴隶主追捕奴隶或重新获得他的奴隶的权利,在蓄奴州的地方法中,这些奴隶是被当作财产看待的”的原则,是需要自由州承认的一个普通法原则,追捕逃奴的管辖权完全建立在联邦最高权威的基础之上。

麦克林法官:黑人不是财产,而是具有人格的自然人,联邦政府要求自由州交出逃亡奴隶的行为无疑会干涉到自由州的内政,对于州出台的限制奴隶主追捕逃奴的规定应予以大力支持。

坦尼法官:自由州没有权力出台法律限制奴隶主追捕逃奴,出于礼让条款,自由州有义务尊重蓄奴州的法律,补充联邦政府对奴隶主权利的保护。

——摘编自宋云伟《美国内战前联邦制因素对奴隶制相关案件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里格诉宾州案中法官争辩的焦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里格诉宾州案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定。1879年,重新烦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日:“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1)文中划线部分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______。概括毕士麻克提出观点的依据,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发出感慨的原因。
材料二 1911年……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十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谈谈你对“它在中国的历史……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的理解。
材料三近百年的中华民裢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连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3)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四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两次改革内容的共同之处。两者改革对于各自的政治带来体制带来怎样的影响?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方式有何不同?
(4)材料四中,日本没有“骤然强搬硬套”,在改革中也保留了所谓的“民族传统”,请举例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