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他们在16世纪前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今天美国境内有300多个印第安保留地,是政府划拨给印第安原住民集中居住的土地,主要分布于美国的西部和中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印第安人在保留地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包括宗教自由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但联邦政府和美国国会仍对保留地拥有最高的“父权”(后改称为“托管权”),拥有最高司法和行政权。

——摘编自曾向红《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制度现状研究》

材料三   60年前的那场民主改革彻底打碎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帮助西藏经济发展,仅2017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就高达1500亿元(人均4万余元)。

——摘编自《西藏日报》2019年4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第安保留地”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3)结合三段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019-05-27更新 | 683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县集美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工业文明的冲击,东方的中国、日本均进行过改革,但结果却并不相同,阅读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的时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三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寻访了欧美各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各国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厂,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1)材料一中长州和萨摩两藩主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4)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2019-05-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得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嘉永年间(1848—1854)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 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个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职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结合材料一、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兴起的共同背景。
(2)结合材料二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是怎样对待西方文化的?日本为了实现“为自己去掠夺”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016-11-18更新 | 3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木战争中,俄国被打败,丧失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它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据不完全统计,1825—1855年共爆发农奴暴动674次,其中1845—1854年就达348次……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太平天国革命势力波及18省,攻占过600多个城池,坚持斗争十多年,部分地主阶级企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军事装备和生产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严誌钰《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   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取消封建武士俸禄,取消封建行会组织,准许买卖自由。沙皇政府对上层建筑也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是以保护地主阶级既得利益为出发点的。在如何发展近代工业上,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近代工业发展迅速;而沙皇俄国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近代工业才开始了真正的起步。日本文化教育改革是在明治政府的极端重视与推动之下实行的,改革过程中善于吸取西方文化和选择利己的教育经验,并频繁地进行总结和调整。俄国文化教育向资产阶级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它的军事的、封建的、神学的性质,以致使它具有更大的反动性。

——余龙生《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洋务运动背景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政策措施的不同点,并说明从中得到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请回答:
(1)材料中“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
(3)19世纪下半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各国的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三国的改革对三个国家的君主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6-12-12更新 | 9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   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叶先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近代化运动。晚清数学家李善兰与外国人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寿和华蘅芳二人曾在引进西方科技基础上设计制造了第一艘蒸汽船,容闳在推动留学生方面不遗余力。但洋务改革的中心始终是在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上,在行政和教育方面的改革十分被动,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19世纪50~60年代日本幕府和各藩的改革,重点也是器物层面。但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全面改革。科技方面,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大力传播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知识。教育体制方面,相继成立了东京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等高校以及一系列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这些举措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杨阳《晚清中日科技比较之忧思》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科技立国”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导向,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模仿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民间力量主导研究开发,产学官三者进行合作创新。80年代以来,日本结束了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适时提出了科技创新面向经济建设的追赶战略。“863计划”、“星火计划”等相继实施。国家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2018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发明专利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完成了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

——摘编自王博《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徐炜等《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与战略进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日两国科技发展举措的相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以来中日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进入所谓的“罗马和平”时期。此时期内,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的恢复,文化技术的传播和交流,以及行省和城市地位的改善,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帝国的统一使各地交往畅通无阻,商业活动活跃起来。行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交换。交换的商品除奢侈品以外,还有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原料和产品,这使得帝国内部的区域性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兴旺发达。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成为内外贸易的动脉,商队往来,络绎不绝。

在西部,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同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等地进行贸易。东部的希腊和埃及商人则驶出红海,经阿拉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以金银换取东方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人便开始利用季风,远航印度。据斯特拉波记载,每年有百艘商船往返于埃及和印度之间。

当时中国出产的丝绸在罗马享有盛誉,被视为珍宝。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里斯”,意即丝绸之国。中国丝绸经著名的丝绸之路运往欧洲,但当时由于安息居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垄断贸易,遂使罗马商人通过海路换取丝绸。据《后汉书》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直接交往的历史记录。自此,中西海道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条航路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唐河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商业发展的表现与原因。

材料二 德意志的政治民族主义是在拿破仑战争的“启蒙”下形成和出现的。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的资本主义变革,在不同程度上触及或变革了旧的生产方式,农业立法、工业立法、商业立法和税收法等导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不因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和战后的复辟环境而逆转。在拿破仑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新的德意志民族工商业资产阶级,从20年代起就大力推动德意志现代工业的发展。从英国大量输入机器,开始发展机器制造业,广泛应用蒸汽机,并出现作为资本积累的储蓄银行和股份公司。德意志工业革命走上了不可逆转的道路。19世纪40年代起,莱茵资产阶级成自由派成为“统一和自由”运动的主力和领头羊。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美国霸权已经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其他霸权国。差别就在于美国不仅积累起了庞大的物质力量,保持着强大的硬权力资源,而且还借助其特殊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庞大的传媒体系和信息革命的有力推动,构造起强有力的精神或文化力量,开拓出丰富的软权力资源,从而使美国霸权不仅具有强大的物质上的威慑力量,而且还具有无所不在的精神上的穿透力。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美国既是工业革命时代的最后一个霸权国,同时也是信息革命时代的第一个霸权国。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3)根据材料,概括美国霸权的特点。
2020-06-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以民族为支撑的国家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原先基督教的大世界消失了。那些已经形成民族国家的地区在时代竞争中占据优势,原因是主权国家比分散的领地有更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西欧国家现代化起步的时间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就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先后不一。由此可知,德意志国家的现代化之所以姗姗来迟,其原因主要是
A.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较晚B.错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C.长期没有解决统一的问题D.普鲁士拥有专制主义传统
10 .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德国、日本三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相同的政治原因在于(  )
A.国家统一且政局稳定B.制定了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宪法
C.大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D.不断推行消灭封建残余的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