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有学者在评价圣西门时说:“尽管他坚持对现存政治秩序作总体性的乌托邦批判,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在构建其乌托邦时又试图在现存政治体制的卵翼下寻求乌托邦实现的可能。”由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圣西门(     
A.为社会主义运动设计了美好蓝图
B.思想上具有批判和保守并存的特点
C.为无产阶级实现解放指明了方向
D.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中,许多手工工人受机器的排挤,丢失了他们的饭碗,他们因此对工业化十分不满,对工业革命造成的资本主义制度深恶痛绝,他们怀念过去,反对现实,从而成为工业革命时期最坚定的反体制力量。事实上,在许多欧美国家,工人对资本主义的反抗最激烈的时期出现在工厂制消灭小生产的时刻,手工劳动者最暴烈地反对工厂化。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早期工人运动是在美国革命结束后开展起来的。其后的自由州与奴隶州之间的斗争经常以自由州的退让而暂时达成妥协,不具备任何社会革命的形势。美国工人的工资往往高于西欧工人,已经得到了选举权,所进行的罢工运动、十小时工作日运动和竞选活动都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德国移民中传播,能够影响美国工人运动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冒牌社会主义和改头换面的改良主义。工业无产阶级十分弱小,不断在流动。在整个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工人运动一直是分散的,规模不大的,不但没有全国性行动,甚至在一个城市中也不能步调一致。尽管也发生过罢工,出现过早期的工会组织,建立过工人党,但都是短暂的,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和政治要求,没有对资产者构成重大的压力。

——摘编自张友伦《试论美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关于美国和西欧工人运动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符合材料中所描述的欧洲工人运动,并简评这一时期的欧洲工人运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欧洲工人运动相比,美国早期工人运动有何不同。
2023-05-21更新 | 29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三模(保温卷)历史试题

3 . 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4 . 三次科技革命中涌现了大量的发明创造,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妇女大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她们的经济独立日渐形成。下图为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材料二1891年,白宫装上电灯时,哈里森总统一家因担心触电而不敢触摸开关,芝加哥也曾因电线绝缘较差引起过几次火警。不过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不仅因为工业产品真像广告上说的那么好使,还因为新发明的背后有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推动。

——摘编自[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

材料三 1960年,日本政府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计划实施中,通过积极采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到1970年,日本人均个人收入年增长率实现了翻番。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电视机、微波炉、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消费比重加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纺织业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机器的广泛使用”得益于什么动力机械的发明和改良?
(2)根据材料二,“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电灯的发明者是谁?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电脑”与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国际互联网,从而推动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4)结合以上材料,概括科技的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2023-12-08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早期的技术进步也较少依赖纯粹的科学,而是更多地依赖技术导向的业余发明家的实践和试验。然而,工业技术的进步又催生了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这在19世纪30年代及之后又反过来产生了基础科学发现的爆发,这些新发现很快就转化为技术进步,深刻影响了欧洲人。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1870年后,工业化的德国从欧洲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到1914年,全世界与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一些国家衰落和一些国家强大,这些因素都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

                                ——摘编自(英)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方面,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
(2)写出促使1870年后德国崛起的制度因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迅速崛起对欧洲局势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接点上,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所以在这些城市中……无法阻碍资本主义结构的潜组织因素的结合。在西欧封建社会远未衰落之际,就形成了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政府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城市有自行管理的行政官、有团体印章,有市政厅和钟塔。即使是封建税收,也是由城市政府来课税,领主不能直接征收。

——摘编自金观涛《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年份

全世界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

(百万)

城镇人口(百万)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百万)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百万)

城市化水平(%)

1800年

978

50

5.1

20

7.3

30

4.3

1825年

1100

60

5.4

25

8.2

35

4.3

1850年

1262

80

6.3

40

11.4

40

4.4

1875年

1420

125

8.8

75

17.2

50

5

1900年

1650

220

13.3

150

26.1

70

6.5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023-07-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工业化之初,英、法等国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德国大力引进两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并于1913年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强国。1850年至1913年,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快于轻工业,到一战前夕,德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除钢铁这一传统工业部门延续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增长势头外,德国尤其重视开拓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德国没有经历英、法等国较长时间的资本积累阶段,获取工业化的“启动资金”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在“普鲁士式农业发展道路”的农奴制改革中,向被解放的农奴索取巨额赎金;二是通过建立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等渠道吸引社会游资。

——摘编自张晓兰《一战前德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典型化事实》

材料二   1978年前,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并不顺利,但“一五”时期开始布局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后又经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阶段,新中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较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19781993年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领农业迅速发展。城市改革推进轻工业迅速发展。19942013年间,伴随着居民消费重点转向耐用消货品,这一阶段体现出重化工主导的特征,促进了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同时经济的外向性极大提升。2003年,中国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黄群慧《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德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工业化战略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意义。
2023-05-1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开始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并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间,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一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此外,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同时,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等自然科学成果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摘编自王铭王薇《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成果
能源1866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1870比利时格拉姆电动机
1882美国爱迪生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1884英国帕森斯多级式汽轮机
交通1885德国本茨和戴姆勒汽车
1894美国福特制造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美国莱特兄弟飞机
石化1859美国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1867瑞典诺贝尔发明炸药
电信1837美国摩尔斯有线电报
1876美国贝尔电话机
1894~1896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初期的英国,招收精英阶层及贵族子弟的公学中逐渐开展足球运动。这些学校的高年级学长经 常利用课余活动时间组织比赛,以此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纪律约束。这些学生升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后,自发开展未获官方批准的校际联赛,仅从 1860年到1863 年有记载的校际联赛就达 25场。他们还合作制定规范的足球比赛规则与章程,并利用报纸和媒体将各自的规则印制出来征求社会意见。英国现代足球运动逐步被纳入规范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摘编自黄金葵《中国古代蹴鞠衰落与英国现代足球兴起之深层审视》

材料二现代足球,于19世纪晚期传入香港,并逐渐成为华人积极参与的大众活动。20世纪上半叶,被誉为“球王”的李惠堂是香港足球界的代表人物,并达到亚洲顶尖水平。日本全面侵华后,他疾呼“抗战毋忘体育”,多次组织足球义赛,呼吁球迷“加倍输财出力,多多益善,使结果圆圆满满”。香港沦陷后,李惠堂参与了大后方体育事业的发展,从桂林“一路长征”至成都,“各界慕球王名而来观者,更万人空巷”。1944 年,李惠堂由蓉抵渝,与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足球队进行多次足球赛,中华体协的报告称“以联络友谊,增进邦交,鼓舞奋发之精神,达成同盟国早日之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消息传至桂林,他参与庆祝胜利义赛,“赛毕球王受人包围,几有寸步难行之感”。“体育抗战”的实践 至此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摘编自赵峥《战争与体育:“球王”李惠堂与全面抗战时期的足球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足球兴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抗战时期足球运动的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足球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2023-01-10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两代于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御器的烧造受到皇帝的管控,并始终贯彻执行皇帝的意志。虽然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物力,但是这些开支费用都出自国家的专款,使得烧造可以不计成本,而且皇帝还派遣信任的官员赴厂监督烧造。明清御窑产品没有经济效益,这些瓷器只是为了满足皇帝的个人爱好与皇家礼仪规范。烧造技术几乎达到苛刻的地步,而且精湛的技术大都掌握在个别人手中。乾隆朝瓷器之所以能成为瓷器顶峰,主要原因在于唐英(清代陶瓷艺术家,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非凡的造诣。而乾隆以后的督陶官,都难以企及唐英的水平,这也是唐英以后御瓷烧造再无大的创新原因之一。

——摘编自李健龙《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模式——以明清景德镇御窑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英国是近代工厂制的发源地。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处于作坊制、家庭制和手工工厂制并存的前工业化时代,用于设备、厂房等方面的固定资本仅占很小比例,处于主流的作坊制生产及家庭制生产规模都不大,一般不超过十人,只有在采矿、冶铁等行业的手工工场中,才会出现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集体劳动。除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对劳工有一定纪律约束之外,在家庭制及作坊制生产中的劳工,很少受到纪律的约束。由于工厂制的兴起,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分散在乡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工厂聚集。以制陶业为例,在手工作坊时代,陶器制作的所有工序几乎由一名制陶工来完成,而在近代的制陶工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以纺织行业为例,1792~1850年间,该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3倍,同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会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对工人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以制瓷业为代表的官营手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比于前工业化时代,指出英国近代早期工厂制度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英两国手工业发展的不同给你带来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