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时期非洲遭受的殖民灾难最为深重。对刚果实施残暴统治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辩护说:“我们唯一的纲领是让国家在士气和物质上得到重生”,这一辩词在西方具有普遍代表性。1902年,英国学者霍布森批评说:“帝国主义的最大危险在于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它已习惯于这种(利他主义)自我欺骗,从而丧失自我批评的能力。”“帝国主义的当前趋势正在向这个方向(战争)发展,作为反作用力其后果可能是西方国家的衰败和西方文明的崩溃。”

——摘编自[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

材料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独立,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艾德礼(1945-1951年英国首相):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总督的助手):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同意印度独立)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摘编自[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主要原因,并说明霍布森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种观点的区别。试从国际形势角度说明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
2022-02-26更新 | 740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16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卷(新教材新高考)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食肉的渴望”

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人平常的饮食是随工资变化的。工资较高的工人,就吃得比较好。如果挣钱较少,就只有每逢星期日吃一次肉,而面包和土豆就要吃得较多些。如果挣钱更少,肉食就减少到只有切成小片夹在土豆里的一点点猪板油;挣钱再少的那就连这一点点猪板油也没有了,只有干酪、面包、燕麦粥和土豆......到18世纪末,上层阶级的伙食都是以肉为主。最富有、最有权势的人的宴会是由一道道的丰盛肉食组成:鸡排、羊腿、烤牛排,然后是各种鱼以及甜食等。蔬菜和水果很少上富人的宴席,因为根据当时流行的盖伦的医学理论,蔬菜能够导致发烧。上层社会的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痛风、便秘和坏血病。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只食腌制的肉,更容易生这些病。

——摘编自郭伟峰《在英国家庭作坊和工厂制度下劳工生活状况比较》

“马铃薯的依赖”

一英亩地种植马铃薯可以养活6口之家,而种谷物则至少需要24英亩土地。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即在爱尔兰人中,土豆就成了唯一的食物。以吃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因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马铃薯歉收,导致“爱尔兰大饥荒”,至少死了150万人,还有200万人移居国外。1840年拥有800万人口的爱尔兰,到1911年只有440万人了。造成饥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称为晚疫病菌的卵菌造成马铃薯腐烂继而失收。1845年到1848年爱尔兰饥荒蔓延最为严重的时期,英国换了两届政府,他们都相当程度上秉承了“自由放任”的原则,希望通过不干预的方式度过大饥荒。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居民饮食偏好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尔兰大饥荒”反映的社会问题。并就应对粮食饥荒问题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2022-01-21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7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市政当局无为而治,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兴起。到1939年,英国“城市病”得到缓解,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材料二   英国城市规划运动进程

时间阶段具体实施状况
18481875以公共卫生为中心颁布了多部与卫生治理相关的法案,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展开了以街道、住房和公共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城市规划在公共卫生领域基本得到完善。
187519099以住房问题为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各种非官方建筑团体建造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住房,提高了中等阶层的住房条件。
19091939以综合治理为中心工业城市在规划法案的授权下积极并创新地实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既有对市区较大范围的总体规划,也有对邻近市区的卫星城市实施的综合规划,更有与周边城市联合进行的区域规划。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规划运动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影响。
2022-01-21更新 | 218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6 城市与近代城市化-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4 . 工业革命

材料一   布罗代尔在《15-18世纪的物质、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认为,工业革命一方面是“一个渐进的、不露声色、往往难以辨认的长时段过程”,另一方面,如H·B·吉本斯《英国工业》一书中写道:“变化……是突然和猛烈的。这些伟大的发明都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进行的……在20年多一点的时间,瓦特、阿克莱特和博尔顿的所有伟大发明都已完成……现代工厂制度已经正式开始。”

材料二   大约从15世纪开始,英国发生了农业革命。英国粮食总产量从1700年的3.175百万夸特,增加到1845年的18.665百万夸特,增加大约6倍。毛纺织业在英国被誉为“民族工业”。商业资本积极介入这个工业部门,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加速了这一工业的发展。尽管这个部门没有直接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导部门,却在资本积累、企业集中、产业分工、技术进步、批量生产、产品市场化、劳资关系诸多方面,培养了棉纺织业。外贸对英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大。首先,国外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手工业的劳动分工。原料来源多样化,日益增长的热带和殖民地货物供应,如蔗糖、烟草和稻米等,促进了加工业的发展。其次是奴隶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摘编自马克麦主编《世界文明史》


依据材料一,概括关于工业革命的两方面认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分别论述这两方面的认识。
2022-01-13更新 | 218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8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哲学为古代奥运史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苏格拉底主张“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以应付国家需要,以保民卫国为天职”。亚理士多德不仅亲身参加体育实践,而且在《国家论》中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应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育可以先于智育。他认为运动过度或运动不足都会对身体有所损害。他提倡开展体操活动,认为这是最适合身体锻炼的方法,体育既能强健体魄,又能塑造人们的形体美和心灵关。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体育价值的认识成为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精神源头。

——熊斗灾《顾拜旦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894年6月,在顾拜旦的努力之下,国际体育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本次大会不仅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而且还决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谈到举行奥运会的目的时,顾拜旦曾说:健全的民主制度,明智与和平的国际主义将渗透到未来的体育场,并将保持对荣誉和大公无私的信仰,这些将使体育运动成为促进心灵美好、社会和平同时也是肌肉发达的事业。1896年4月,第一届现代夏季奥运会在它的故乡-雅典举行。参加本次大会的共有来自欧洲、美洲和澳洲的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这成为近代世界体育史上的壮举。顾拜旦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正式报告中说:“恢复奥运会并非天真梦想的结果,而是当代世界大趋势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虽然规模很小,内容单一,也不够规范,但它是一个火种,一支火炬,100多年来,以燎原之势,照亮了五大洲。

——熊斗寅《顾拜旦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之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哲学家对体育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奥运会兴起背景及其意义。
2022-01-23更新 | 610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3 中国冰雪运动- 从冰嬉盛典到冬奥盛会-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6 . 大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维持帝国战略上,英国历史上存在有形和无形两手。有形的那一手,指的是通过殖民政策开疆拓土,凭借力量而使其他国家臣服,在不平等基础上,使作为宗主国的英国收获各种各样(经济、政治、军事等)的利益。无形的那一手,则与之不同,它是通过英国与其他国家基于平等地位的更具有柔性的自由贸易方式,以英国具有先进生产力作为基础性条件,和平地攫取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

——摘自伍山林《如何认识经济思想的“谱系”——以英国重商主义为例》

材料二 帝国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最明显特征是贸易量的大幅增长。19世纪七十年代前,德国对外贸易呈一种直线增长趋势,但长期处于入超状态。1861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对外贸易总额为22.68亿马克,逆差为1.44亿马克,1871年外贸总额为54.39亿马克,逆差为3.11亿马克。1871年以后,受快速工业发展对原料、粮食的需求和工业品出口增长的刺激,贸易的快速增长形势没有太大改变,但出口呈现更大的活力。1880年—1913年,虽然对外贸易仍处于入超状态,但出口由29.23亿马克增至100.97亿马克,进口由57.36亿马克增至107.5亿马克,出口增幅明显大于进口增幅。这表明德国的产品出口能力在增强,外贸总额也在快速增长。

——摘编自邢来顺、吴友法编《德国通史》

材料三 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确立的全球性优势地位,使许多国际组织为美国所左右。有的学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已经成为美国的代言人。“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社会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政治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定规则”。这种规则被制定出来以后,往往被视为全球性的规范,在维持全球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等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美国经济在全球的优势地位,客观上对经济全球化起了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卓林《美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地位和作用》


(1)阅读材料一,指出英国历史上“无形的那一手”的内涵。结合所学,简述英国践行这一原则的举措。用一句话概括该思想对人们“财富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的国际贸易状况。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扩大出口而采取的外交举措及其根本动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主导的贸易政策的宗旨。简述这些规则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作用。
2022-04-28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5月29日——材料概括类主观题型练-2022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守旧派反对现代化的事例比比皆是:1874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暴民们扒掉了路基。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邦而追随于洋鬼。郭嵩焘的日记因为赞誉已有两千年历史之西洋文明而被守旧派斥责为异端邪说,他们迫使官府拆毁了该部日记的印版。这寥寥几个例子,足以揭示西化倡导者所处的不利的社会和政治气氛了,就这些倡导者与反对他们的势力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而言,他们敢于拥护这样一场不得人心的事业,且取得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虽然并不完美),实属奇迹!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初,人们又开始了用蒸汽机牵引车辆的试验。1804年,特里维西克发明了火车头。10年后,斯蒂芬孙也发明了机车。在1825年,斯蒂芬孙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客运机车,并负责建成了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的铁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条   铁路,从而开创了铁路运输时代。火车这一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对火车这一新生事物,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有些反对者说:“火车冒出的黑烟会影响庄稼的生长,毒害家禽和牲畜,火车的隆隆声吓得母鸡都不下蛋了。”但是,新生势力是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了的。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出现了修建铁路的热潮,到1850年,已建成通车的铁路线接近1万千米,英国铁路网的主干结构已初步形成。

——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西化”提倡者与守旧派之间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英两国“工业化”遇到的不同障碍及结局,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2-03-0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6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进阶学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2年,杜邦公司在美国特拉华州的威明顿市成立。公司集资36000美元,共18股,每股2000美元;1804年,第一批带有杜邦商标的产品运出;1805年,第一批产品出口运往西班牙;1811年,汤姆斯.杰弗逊总统成为杜邦的“发言人”。公司创立之时,美国诞生不久,面临着战争与开拓……,火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而杜邦起步后的前100年就是一家制造火药的工厂。在南北战争期间,杜邦提供的火药量为全美供应量的40%。在高速并购中,杜邦迎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一战结束后,美国进入了消费时代。杜邦也立即跟上美国的改变转向了化学消费品市场,甚至渗透到可以涉足的所有领域。为海滩娱乐制造橡胶浸渍的沙滩鞋、沙滩球及橡皮筏,为体育馆制造了巨大的橡胶顶棚……以及生产高尔夫球杆、旅行睡袋、汽车漆、各种纤维。二战后,杜邦在美国以外的生产规模快速扩张,先后进入巴西和阿根廷生产氟里昂,进入委内瑞拉生产面料。1959年,在比利时麦其伦投资汽车漆厂,这是杜邦在欧洲大陆的第一个生产厂家。1984年,杜邦进入中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佩颖《杜邦文化——与美国历史同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杜邦公司迅速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结束以来杜邦公司经营战略的两次调整”进行合理解释。
2022-01-28更新 | 203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21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属于釉下彩,清代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型的釉上彩彩瓷。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到了18世纪,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知。
2021-11-09更新 | 1054次组卷 | 16卷引用:专题08 特点类主观题-【大题小卷】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大题限时集训 (新高考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