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在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由于不同的国情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同的工业化道路。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后来向全世界扩展:工业革命首先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变。棉纺织业是实行机械化速度最快的行业,作为英国工业的支柱,其产品需求量最大,基础也最好。英国棉纺织业很早就出现了行业内部的精细分工,很容易转变成机械运动。机械化最早涉及的行业基本上都是这一类行业。纺织工业的许多发明是由未受教育的技工作出的:由于有利的经济环境,他们找到了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的机会。蒸汽机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大事、瓦特完成了这一技术变革。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作为苏联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绝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到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摘编自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战略的举措并说明当时实施该战略的背景。
2022-07-15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汕头育能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选择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

1919年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和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1921—1922年战胜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材料二: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

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一战后战胜国建立的国际体系的名称。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这一体系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出现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