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2 .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新经济政策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 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家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D.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农”是近年来被持续关注的热点。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会议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材料二 随着英国毛纺业的发展和“价格革命”的影响,羊毛价格大幅度上涨,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英国资本主义化的贵族强行圈占了大量土地,结果大批农民被赶出了土地。……美国代表着另外一种变更模式,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到1930年农场上升到629.5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经营面积增加到953亩。这些大规模农场耕作方式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经营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于是,那些继续耕种小块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卖掉已经难以为继生存的那一小块土地,到现代大机器工业部门去谋生路。近代中国的农民离村发生在农村封建经济关系十分强大的背景下,农村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式是小农经营,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封建地租剥削广泛存在,封建高利贷关系十分盛行,广大无地、少地的小农阶层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在旧式封建经济关系网中,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进城谋生成了他们维持小农经济的必要补充。
回答:
(1)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曾出现过哪些土地制度?
(2)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3)苏俄在列宁时期曾经对农业进行过哪些改革?对苏俄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4)材料二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哪些启示?
2016-11-18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河北冀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卷
5 .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新”的主要含义是
A.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B.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禁止商品买卖
D.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2016-11-18更新 | 3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河北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6 . 该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7 .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
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D.提高了工人农民的觉悟
8 . 斯大林把“使用木犁的俄国”迅速建设成装备原子武器的工业大国,但他开创的斯大林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是
A.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活力
C.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D.在企业管理上过于放任自由
10 . 二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和影响还比较小,但到十月革命时它已得到了民众广泛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政治目标深得民心
B.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C.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军事力量
D.“和平”、“面包”的口号深得人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