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1 .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人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了一步),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材料表明他主张
A.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D.建立各阶级的联合政权
3 . 1921年5月,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允许自由交换、买卖农民缴纳实物税之后剩余的农产品。”但是自由贸易(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限于“地方流转”;允许产品交换,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由政府监督。这些做法
A.打击了小生产者的积极性
B.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
C.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说明新经济政策具有局限性
4 . 1920年1月,苏维埃政府撤销了人民银行,职工可以免费从国营和合作社分配点凭证领取食品、日用品和燃料,经济生活几乎完全实物化。苏维埃政府的做法
A.得到下层民众的普遍赞同B.导致了苏联国内局势失控
C.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D.服务于特殊时期经济需要
5 . 1926年苏共提出:“合作社和国营商业的任何削弱,私人中间商、收购商和商人阵地的加强,都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关系的统治领域的扩大。因此扶助合作社,发展国营商业,使它们通过竞争来夺取私人商业资本的阵地,并使它们在经济上利用私人商业资本,就是党的经济政策中的首要任务。”这表明苏联
A.科学利用市场规律B.提倡多种经济并存
C.强化公有制主导地位D.兼顾计划与市场手段
6 . 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一段解说词:“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材料主要表明
A.斯大林拖拉机厂生产能力很强
B.纳粹德国侵略遭到斯大林格勒人民反抗
C.斯大林模式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工业化建设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2019-10-21更新 | 881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792年法国的巴黎
C.1917年俄国的彼得格勒
D.1949年中国的南京
8 .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D.实行工业化政策
2019-08-19更新 | 110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1年河南省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9 . 1933年,在联共(布)十七大报告中,斯大林说,“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中占首要地位”,“工业中的资本主义已经消灭,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现在是我国工业中唯一的垄断的体系”。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B.斯大林模式已经得以确立
C.延续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D.加速推动农业集体化道路
2019-08-16更新 | 369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对广大农民的让步,被叫做“农民的布列斯特”,是为新经济政策的开端。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农民有了余粮,于是在苏维埃政权下恢复了曾经被严格禁绝的市场交易,恢复了货币、交换、价值、市场机制的运用,突破了社会主义的许多概念,把市场引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虽然1920年代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包括列士在内,当时并没有从政治体制的角度考虑改革问题。由于在经济上向长期被看作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农民作了让步,作为补偿,在政治上反而朝加强专政的方向发展。

——郑异凡《列宁的一次改革尝试》

材料二   中国、越南、古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都实行了经济改革。而这些改革在不同程度了“政策”的烙印,借鉴了“新经济政策”的经济运作模式。尤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经济总量逐年高速增长。“新经济政策”的生命力因此在当代具有显著的意义,最终指明了继斯大林模式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

——盛维充、王艾青《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是如何对农民做出让步的?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打上列宁‘新经济政策’烙印”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