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苏联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亿卢布,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大机械制造国。苏联成就的取得主要在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论述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所著的《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是一部高水准的全球史。一般来说,历史写作中的时间建构,需要处理物理时间、历法时间、史学时间等多种时间的关系,其中史学时间即是历史学家依据理解过去的需要和对过去所做的理解而确定的分期、断代、事件起讫和不同事件或趋势的年代关系。

本书所涉及的19世纪,主要是一种史学时间。奥斯特哈默解释说,“我想要阐释和论述的对象,并非一段封闭的、自我满足的19世纪历史,而是一个时代与漫长历史轨迹相融合的关系,也就是历史之中的19世纪”。他谈到,许多历史学家所接受的“长19世纪”,始于18世纪80年代,结束于一战,长达130年。但是,本书中“诸多内容和线索”所显示的19世纪,则从18世纪60年代延伸至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更长的19世纪”。由此建构而成的19世纪,不是一个有着截然分明的起点和终点的“时间连续统一体”,19世纪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恐怕没有答案”。

基于对世界历史趋势和特点的理解,奥斯特哈默认为19世纪的世界出现了五大特点:它是一个生产效率不均衡提升的时代,一个流动性增大的时代,一个不平衡的相互关系加强的时代,一个平等和等级制度对立的时代,一个解放的世纪。这五大特点的提取,上与18世纪相比较,下与20世纪相衔接,无疑是从21世纪的视点观察19世纪的结果。

其实,奥斯特哈默始终也没有摆脱19世纪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困扰,其显著的证据就是,他无法给19世纪贴上一个简洁而切当的标签,而只能拈出“演变”这个含义泛泛、随处可用的词。

——摘编自李剑鸣《全球史写作中的时空结构一一从奥斯特哈默的〈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谈起》


关于“19世纪史”,奥斯特哈默提出了诸多看法。请任选其中一种看法或是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世界史有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1917年4月至11月,列宁对俄国革命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从“我不但没有指望我们的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到“必须明确地、斩钉截铁地说: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B.列宁主义的不断发展成熟
C.国内叛乱以及协约国干涉D.布尔什维克群众基础壮大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据《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时期文献主要内容
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1937年8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减租减怠,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年10月《中国十地法大纲》“废除一切鲍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按乡村全够人口统—平均分配.....”

——据减平《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等材料整理

材料三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细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

——据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土地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地主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22年的苏俄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异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银行和辛迪加(垄断组织的一种)国有化的问题,要求“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列宁这一主张
A.表明苏俄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B.说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推动了俄国革命和平发展的进程D.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指明了方向
6 . 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
A.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
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
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苏联国情
D.斯大林体制完全确立
2019-09-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夸大了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8 . 【加试题】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
B.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
C.十月革命使俄国的历史偏离正确的轨道
D.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
2018-11-05更新 | 174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6-2017学年重庆市万州区第二高中高二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9 .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列宁时代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
B.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
C.邓小平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斯大林时代建立集体农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