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反杜林论》

材料二: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三: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四: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年12月)


(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简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间斯大林格勒施拉机厂建成投产,并逐渐成为苏联最大的国有施拉机厂,高峰期年产量占全苏一半以上,战时可转产坦克。该厂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从西方大量引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美国、德国建筑师和工程师提供技术指导,生产设备由美国引进。

——摘编白钱诚《人力资本生态论:危机中的人才流动》

材料二 1953年以前是苏联政治笑话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1953年以后蓬勃发展,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达到顶峰。“你知道这个笑话吗”成为苏联城镇民众的日常交流。最快的时候,“一则政治笑话在六到八小时左右便会传遏如莫斯科大小的城市”。

——摘编白《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笑话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立发展的有利条件,并简婴概括其发展所体现的苏联经济建设的基本特征。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两则笑话,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各自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而谈谈你对“政治笑话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的理解。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苏联的兴衰留给大同崛起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不能像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那样从轻工业开始,而必须从重工业开始”。为了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受命制定五年计划,在计划中对国民经济的投资、工农业的增长比例、冶金、交通各方面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控制数字和发展目标。另外还规定,必须逐步排挤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加强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1932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戴隆斌《斯大林传》

材料二   (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钢铁为例,五年内炼铁能力增加了280万吨,炼钢能力增加了253万吨。为了统一管理全国的经济,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以一只“看得见的手”调动经济的每一个细胞,需要建设什么工厂、生产什么产品、产品的产量和投资的规模,都由国家通过计划直接安排。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我国GDP从1978年的0.364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7年的596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

——摘编自《瞭望》

材料四   (苏联)是“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国家可以有高速增长的GDP,可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最高的大楼,很多的钢产量,可以超过美国的核弹头总数量。……但即便是在苏联最辉煌的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工人的工资水平仅为美国工人的31%,居民消费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33%。

——摘编自金雁《苏联解体20年祭》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一五”计划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模式和中国改革的不同结局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0-09-1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午夜,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岳麓版)

材料二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里,北伐战争的革命道路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先在大城市夺取政权。尽管1927年大革命失败,但是中共中央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这是由于当时中共中央认为以城市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在中国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极其落后的境况下,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中国选择什么方式。

——邓中华《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历史地位和评价》

材料三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道路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斗争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探索出了什么样的新道路?并指出这一道路的具体措施。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国革命探索道路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变”中发展,这一时期,带“新”的词汇频繁出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之“新”——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   苏俄之“新”——新经济政策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1)结合罗斯福新政背景和相关措施解读材料一中图片的信息。
(2)根据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相关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材料二中列宁的观点。
2019-08-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阅读了大量农民来信和申述材料,接见上访的农民代表。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很多农民原话:“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我们那里发生过拿着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的决议。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纲领,决定恢复市场、货币机制,取消无偿劳动,提高工资,给企业一定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管理层雇用了数千人,到1934年夏天,所雇用的工人超过了9000名。在当地人的关注下,工人们又盖起了七座工房、一个每天可提供3000份套餐的食堂、一家剧院、一座图书馆甚至还有诺里斯自己的邮局。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诺里斯的工人的平均工资要高于当地水平,而且他们在诺里斯食堂的餐费只需25美分。

——阿米蒂什莱斯《新政VS大萧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苏美两国在经济发展措施中的共性。
2019-07-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了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苏联采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途径的原因。
(3)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2018-11-24更新 | 10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一条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苏联的政治基础,是由于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权并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成长和巩固起来的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第三条 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实现之。
第四条 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 
第五条 苏联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的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各个集体农庄的和各个合作社的财产)。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1936年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苏两国宪法内容中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苏两国宪法内容中的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者的区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