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材料二   19333月,罗斯福政府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完成了百万青年人的就业,建造防护林带、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等。19335月,由罗斯福提出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被国会通过,带动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民实现就近就业。在公共工程计划中明确设立了联邦艺术家计划、联邦作家计划、联邦戏剧计划,用以解决各类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的就业与贫困问题。专门设立全国青年管理处,指导帮助将近150万高中生、60万大学生找到了兼职工作。

——摘编自李平《罗斯福新政中的就业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的工业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就业措施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苏、美恢复经济的措施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024-02-08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明末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接受西学,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地理学、数学、农学水利等书籍.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传救士出于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之时,也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及其流传,其着服点在于接受西学,吸纳西学,它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子对以西学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种接纳的心态,一种开放的意识, 一种融合的观念。

——摘编自黄爱平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

材料二   曾国藩在奏陈中认为:“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译书方法具体地说:“将所欲译者,两人先熟览朐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译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洋务派领导的翻译出版活动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基础知识,以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活动为科学启蒙。

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西方书籍一览表(部分)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兵政

43

1660

122

格致

3

160

7

船数

9

177

21

物理

10

1311

25

工程

5

169

13

化学

11

717

73

矿学

10

1383

36

医学

91

958

63

工艺

36

2856

76

合主地

218

9391

426

——摘编自李纲、倪波《试论洋务运动中的翻译出版活动》

材料三   从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轨迹中去把握党的百年历史,《火星报》创办的近三年时间里,共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在《火星报》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创办《火星报》,列宁行动的核心都是建党,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每时每刻体现于办报活动之中,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思想与俄国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高金萍《照亮新时代的"星星之火“一列宁早期党报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中源”说的原因。结合所学,分别列举此时学者与传教士在地图、数学、农学水利等三个领域的合作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列宁创办《火星报》的目的。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角度,阐述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及影响
2023-09-06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维新改良的潮流急速地涨涌于民族觉醒的曙光之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它吸引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例如,商人经元善就是因此成为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的。同时,孙中山、杨衢云、陈少白也挟着革命的风雷走上前来。他们代表着历史的下一个阶段。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愈加严重,满怀救国救民胸怀的先进分子不断尝试各种主义来拯救中国,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拯救中国的出路。

——摘编自李计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败后民族觉醒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危机爆发前,斯大林虽然曾萌生过采用强制办法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念头,但基本上还是继承了列宁的观点,对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粮食危机爆发后,斯大林对个体农民经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小农经济是“最没有保障、最原始、最不发达、出产商品最少的经济”,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而个体农民则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一直在走“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斯大林断言:‘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在斯大林的心目中,个体生产的农民已由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人阶级的联盟者变为了革命的对象,小农必然摆脱不了在疾风暴雨般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被消灭的命运。

——摘编自张勇《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评析》

材料二   19335月,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棉花、小麦、玉米、烟草、稻米、猪和奶制品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并发放商品贷款,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定额和出口补贴等,其目的是通过限制农产品生产来恢复供求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而恢复农民购买力。在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中,政府对自愿减产的农民的补贴主要来自农产品加工税。

——摘编自张准《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南部“三农”问题的影响》


(1)分别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苏联与美国农业政策,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计划机制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最先在苏联广泛运用,后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活动完全在计划指导下运作,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完全按计划调配,市场、价值规律等经济杠杆几乎不发生作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是经济活动的实际操作者而非监护人。国家通过制订规划和实行规划掌握经济的全部命脉,其规划不仅涉及到发展全局,而且具体到各级生产部门乃至生产位,计划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一个细胞中。

——摘编自钱乘《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二 “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枃调整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同时通过国内千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马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供本国产品的国际党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

——摘编自梅宪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苏联计划机制运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机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3)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到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日益趋同。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2021-10-0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6 . 十月革命及其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政府的崩溃、临时政府的垮台,有许多原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沙皇政府参加了一场准备不充分的战争;临时政府则坚持继续进行战争的政策,失去了民心和统治基础。而布尔什维克坚决反对战争,得到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支持,战争引起了革命。列宁提出的各种停战和保持世界和平的建议,成为战争结束的基本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制止了战争。“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句名言,是经过十月革命历史检验的真理。

——摘自李世安《从战争与革命的视角看十月革命》

材料二   “走俄国人的路”,曾经被一些落后国家的革命者和革命政党看作争取民族解放、追求非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固然有世界现代化进程客观的内在驱动力,但十月革命在其中的加速和引导作用亦毋庸置疑。1920年,俄共(布)和共产国际决定设立“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亚书记处”,主要工作就是在这一地区各国建立共产党组织。从1921年到1930年,中国及中国外蒙地区、日本、朝鲜、越南共产党先后成立。

——据余伟民《十月革命与20世纪》等整理

材料三   1913年,英国是俄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每年出口俄国的商品价值达2.68亿卢布,英国所需木材的50%、小麦的20%来自俄国。战前俄国用于工业的资金大量来自西欧发达国家。至于德俄的经济联系还超过英俄的经济联系。1920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就主张恢复英俄贸易关,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指出,要恢复世界经济必须有俄国参加。苏维埃政府站稳脚跟后,立中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医治战争创伤。1920年,协约国宣布停止对苏俄的经济封锁,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实行和平共处。

——摘编自李植枬《宏观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准备不充分的战争”名称,列举苏俄有关史实说明“革命制止战争”的正确性。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论述“十月革命”在其中的加速和引导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20年起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因及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2021-09-03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爆发后,美国通过武装干涉、经济封锁等手段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年轻的苏维埃意识到要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生存,必须要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但是,俄罗斯帝国时期建立的工业基础已被战火摧残殆尽,西方国家对苏联又采取经济封锁,工业的发展缺少国内和国际的有利环境。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等国家自顾不暇、商品滞销,需要扩展海外市场,这给苏联利用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困境来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装备提供机会。

——摘编自兰庚泽《苏联工业化中的美国因素》

材料二   苏联一五计划开始后,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上由租让、合营公司的形式转为进口机器设备或者聘请外国公司承建工厂的形式。通过与美国公司签订技术援助协定,设计、装备苏联的重要项目。1929-1945年,苏联与西方国家共签订了217个技术援助协定,其中美国139个。1933年,在经贸关系改善的基础上,苏联和美国建交。当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后,苏联从美国引进的技术开始减少,1937年比1931年减少了87%,1937年进口机器只占国家总需求量的0.9%.

苏联在引进的项目上,成套设备过多,技术专利较少,消化、创新能力较弱。在引进的效率上,主管部门层层审批、办事拖拉,基层企业往往也缺乏热情。

——摘编自姜凌《苏联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引进美国技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对外国技术的引进。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从瑞士返回彼得格勒后,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1917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流血事件,下令通缉列宁。1020日,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第二天,他就制定了武装起义的计划。116日晚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列宁来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一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17日,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由他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落后。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十电气化(工业化……列宁意识到要发展整个经济,首先要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尤其在1922年后,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了深入的思考。但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则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最终成为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詹晓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陈痛一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对新政权制度的设计方案,并概括布尔什维克党在七月“流血事件”后斗争策略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2年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了哪些“深入思考”,并指出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形成的一整套工业化方针的要点。
2021-08-2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
(3)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1-08-2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201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天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当时,苏俄国民经济陷入了崩贵的境地,社会上对“军事共产主义”的不满情结在增长,出现了一系列矛头指向俄共(布)的政治示威。列宁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政策,放弃原来尊料打算1921年2月8日列宁首次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思想。新经济政策与其说是一种退却的政策,倒不如说是一种回归的政策。

——摘编自左风荣《从决策角度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产生与夭折》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戴高乐为了促进法国经济的现代化,维护其大国的独立地位,推行了政府指导性计划和国有化运动,经济增长比20世纪前半期加快了2~3倍,明显高于欧洲国家平均水平。………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的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100%。

——摘编自韩强《法国的国有化与俄国休克疗法的对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调整政策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回归”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法国经济模式的名称并分析其特征。用一句话评价其对法国经济的作用。
2021-05-21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浙江专用-卷0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