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4 道试题
1 .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符合历史事实的解释是
A.苏联取得的成就完全是苏联政府的自吹自擂
B.苏联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但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低
C.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D.苏联的发展道路是模仿西方市场经济的产物
2 .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企业家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他为眼前饥荒所引起的灾难而震惊,立刻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据此推断苏俄当时推行了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C.集体农庄制D.义务交售制
3 . 在《列宁在1918》的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些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为饥饿昏倒了……瓦西里也曾对妻子许下最美好的愿望:“面包会有的……”。当时的经济政策是
A.罗斯福新政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
4 . 1917年, 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在党内外引发争论,有人认为提纲“没有马克思主义气味”,并提出“俄国历史还没有晤好将来要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列宁则强调俄国历史的特殊性,认为俄国已经“有充分可能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据此可知
A.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紧迫性B.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
C.列宁依据实践发展了革命理论D.武装夺取政权的条件成熟
2020-06-22更新 | 850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1921年5月,列宁提出:商品交换应当成为收集粮食的主要手段;商品交换是对工农业相互关系是否正常的检验,是建立能较正常的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基础。但后来,他又指出:“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列宁的这些观点
A.有利于苏俄(联)生产力的有序发展B.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开始的标志
C.为粮食税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D.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认识
6 . 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4%,国民收入增长年均15.5%;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把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调低为16.5%,其中轻工业增长速度提高到18.5%,重工业增长速度降低为14.5%。这反映出
A.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发展基础B.苏联人民为新经济体制的推行做出贡献
C.苏联重积累轻消费的发展模式积重难返D.苏联领导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决定在所有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给予企业一定的的独立性,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有权自由支配自由流动资金,有权建立奖励基金和特别经理基金。这说明苏联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仍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此做法
C.尝试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D.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
8 . 下图是1961—1982年苏联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这表明,此时期的苏联
A.经济体制日益失去活力B.科技发明利用率极端低效
C.经济改革遭到连续受挫D.国民经济比例已严重失衡
9 .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新经济政策则规定,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这两种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力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都是适应战时的需要
10 . 下列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是世界工业强国了
B.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C.苏联社会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相当严重
D.高度集中的体制使经济发展充满了活力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