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1927年7月,斯大林提出农民要偿付一种类似"贡税"的间接税,即农民购买工业品时要"多付一些钱",而出售农产品时要"少得一些钱"。国家有时竟以低至农产品成本10%的牌价强制收购农产品。此外,集体农庄必须接受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耕作服务,缴付巨额实物报酬。这些做法
A.基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B.有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
C.借鉴了宏观经济学说基本原理D.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2022-05-26更新 | 798次组卷 | 9卷引用:山西省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检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2 . 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改革不仅没有结束阶级与阶级斗争,反而使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加强,只要资产阶级在一个国家内被推翻后还在国际范围内用十倍的力量加紧向社会主义进攻,这种专政就是必要的。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改革
A.遭到西方列强武装干涉B.以阶级斗争作为主要手段
C.严守无产阶级专政根基D.旨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22-05-21更新 | 382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如图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受到西方经济危机冲击B.农业发展突破西方制裁
C.农业现状制约工业发展D.斯大林体制助推工业化
2022-05-12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为1937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产值比重图。其中②③分别指的是

A.美国、苏联B.苏联、德国C.美国、德国D.英国、德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苏联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科学教直事业的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239亿卢布,占国家全部预算开支19.9%,相当于工业拨款的一半以上。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文化建设方面投资已达1078亿卢布,1937年其占国家预算支出的比重提高到了29.1%,已经超过了工业的预算拨款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国B.落实经济与文化同时并举的方针
C.加紧培养工业化急需的各类人才D.大力宣传苏联发展模式的优越性
2022-04-28更新 | 361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20世纪40年代中期,苏联加入了糖和小麦的大型国际商品协定以及部分普通商品的协定后,苏联专家认为“成立关于一切原料的统一的强大的商业协会可能成为反苏联的工具……苏联可以在所关心的一些商业协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据此可知,苏联专家的认识
A.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
C.淡化美苏意识形态的冲突D.能够推进商业秩序的规范
2022-04-23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怀仁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 .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应该叫什么政府
A.沙俄B.苏俄C.俄罗斯D.苏联
10 . 在当时的条件下,苏联没有集体农庄,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而没有工业化,苏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击垮了。此外,集体农庄使人们的生活有了变化,“与集体农庄相伴随的新生活方式,如会议、谈话、宣传报告等现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比以往更有趣味”。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符合历史的时代要求B.服务于工业建设需求
C.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D.维护了社会环境稳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