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上领导人在任时都领导苏俄(联)进行了农业方面的改革。

问题:
(1)图一领导人在任时在农业方面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2)图二领导人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业关系问题的?为此在农业方面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什么影响?
(3)图三人物改革时,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4)从以上人物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2024-04-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则有关苏联的笑话,很难让人笑起来。这则笑话叫《领袖乘列车》,说的是“社会主义号”列车前进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一截路轨不翼而飞”,领袖们的态度各不相同。列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斯大林的办法是“阶级斗争”,铁路终于较快修复了。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赫鲁晓夫气冲斗牛,他用不着去拼接路轨,而是下令用肩膀把火车头扛过去,把车厢甩下来。勃列日涅夫呢?他苦思冥想好一阵也想出了一个“奇招”:“我们大家下车,协力摇晃车厢,只要感觉到列车在前进就可以了。”戈尔巴乔夫路子也很野,他干脆从已走过的铁路上截下一段,铺到前面就解决了。叶利钦半路跳上车来,把车朝另一方向开去……


问题:
(1)“列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斯大林的办法是‘阶级斗争’,铁路终于较快修复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赫鲁晓夫“下令用肩膀把火车头扛过去,把车厢甩下来”,有何深刻含义?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是如何下令“协力摇晃车厢”的?
(4)戈尔巴乔夫“从已走过的铁路上截下一段”说明了什么道理?
(5)读完此故事,概括指出苏联之所以会出现“叶利钦半路跳上车来,把车朝另一方向开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4-03-1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20年,英国工党秘书C`R布克斯顿访问俄国。他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记录了与农民的对话“农民们对现状有什么看法?”“革命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赞成革命。他们虽然不喜欢布尔什维克,但他们喜欢革命”。该报告(     
A.解释了布尔什维克获胜的原因B.是对苏俄武装干涉的借口
C.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D.歪曲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 . 下表是1914-1917年俄国货币流通情况。(注:一个纸卢布的购买力只相当于战前的四分之一。) 这表明俄国(     
年份流通中的金属货币和纸币总量(亿卢布)纸币流通量(亿卢布)纸币在货币流通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191427.8022.8982.3
191550.1047.0693.7
191679.7279.72100.0
1917(上半年)112.3112.3100.0
A.统治危机日益加剧B.十月革命一触即发
C.货币体系逐渐稳定D.金本位制逐渐建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人曾针对某一时期的俄国形势指出:布尔什维克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筹集粮食,因为要通过任何正常的渠道取得粮食已经不可能了,当时的农民处境很像法国革命时的情况——货币已经没有用了,他们不是自己把粮食吃光,就是把它囤积在自己的庄园里。基于此,布尔什维克(     
A.掀起消灭富农的斗争B.强力推行余粮收集制
C.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D.恢复商品和货币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列宁在谈及新经济政策时说道:“我不想预测依我看究竟要多长时间……我们能估计到5—10年的情况,就谢天谢地了,通常我们连5个星期的情况也估计不准。”还认为,新经济政策不可能一直存在,在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使命后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 由此推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A.得益于“苏联模式”的推行B.依赖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C.取决于苏俄社会形势的发展D.佐证了苏俄社会经济的落后性
2024-02-08更新 | 12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农民经济积累速度加快,工业的积累速度也会更快;而托洛茨基则认为,要按照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主观地规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计划。两者争论的焦点为(     
A.如何利用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B.是否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怎样通过斯大林模式巩固政权D.采取何种经济体制发展工业
2024-02-0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制针不仅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还派生出许多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的大多数工作也同样是专门的职业。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18项操作。平均下来每人每天产针4800枚。假如让他们在没有经过全程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独立工作,別说一天造20枚针,恐怕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想要建设任何一个前所未有的持久社会和政治结构,必须首先要完成一种长期有效的工作。……要保持经济的高效运行,就要建立一种应用货币的科学;要让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够和平地主张他们的权益,就要建立一种管理政府和集体的科学;为了让全人类能够处于一种共同体之中,保证他们的共同利益,让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及其带来的损失能够停止,就要建立一种平衡世界的科学。开创了19世纪的历史的人,正是那些将以上几种科学真正落到实处之人……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浪潮,让人类具有新的能力,改变人们的生活,带来这种改变的,是解放了的思想投射在科学上的结果。

——摘编自【英】乔治·威尔斯等《全球通史——从史前文明到现代世界》

材料三   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工阶层的壮大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然而,工业化有收益也有代价,它带来了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工业社会,家庭生活急剧变化,男人、妇女和儿童逐渐离开家庭到工厂和矿井里工作,常常面临恶劣的条件。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更为公正平等的社会,政府减轻了早期工业时代最严重的一些弊端。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写出随着“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逐渐形成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并简述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的人们如何“将以上几种科学真正落到实处”,并指出带来“解放了的思想”的重大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工人阶级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请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列举20世纪前50年社会主义者为“建立更为公正平等的社会”而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努力。
2024-02-0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21年,苏俄可耕地面积仅达到一战前平均水平的62%,收成仅达到正常水平的37%;马匹的数量从1916年的3500万头骤减至1920年的2400万头,同期耕牛的数量则从5800万头减少到3700头。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西方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B.农民对政府政策消极抵抗
C.严重的自然灾害带来破坏D.政府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2024-02-03更新 | 15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1917年9月至10月,俄国民众的食物越来越少,每天面包的分配量从一磅半减少为一磅,后来更减为四分之三磅、半磅、四分之一磅。而到最后,有一个星期根本就没有半点面包。这可用于说明(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B.经济大危机给俄国带来沉重的打击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D.沙皇俄国政府的专制独裁不得人心
2024-02-01更新 | 10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