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瞿秋白回忆其在莫斯科的经历时曾写到:“(十月)革命后战祸相继,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权,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易取得。今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然出现活泼泼的气象。”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     
A.找到了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B.政策调整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C.确立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效果显著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肇庆市龙涛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三模冲刺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就做了相关的报道和研究。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多年的研究史出现了4个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民生主义来解读“新经济政策”,弥合了双方的理论差异。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指出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原理和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刘少奇提出过渡理论,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杨承训为代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摘编自《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研究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指出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对“新经济政策”形成两种解读的出发点。
(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学者对“新经济政策”研究的视角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28年初,苏联爆发了“粮食罢工”运动,农民们决定不把粮食交给国家,而是暂时存放起来,导致了国内一些大城市出现居民食品脱销断档的现象。1929年2月14日,粮食凭票供应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伤害农民利益B.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的抵制
C.农业集体化运动势在必行D.政府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县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米留科夫照会各国政府,“愿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继续命令前线军队投入战斗。1917年5月3日,照会在报纸上公布,彼得格勒街头出现游行示威,抗议运动席卷各大城市和军队,米留科夫被迫递交辞呈。据此可知,当时俄国(     
A.社会主义革命势在必行B.十月革命条件已经成熟
C.临时政府缺乏合法地位D.和平民主成为社会共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期间,其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之多,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也增加到了53%,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优势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D.人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7日内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921年苏维埃政府决定,允许私人经营零售业作为国营商业的补充;1922—1923年,私营贸易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44%,其中全国零售贸易额中私营占75%。这说明当时苏俄(     
A.社会主义过渡方式进行调整B.国营商业企业缺乏竞争力
C.私营商业成为国家经济主体D.政府对商业干预能力减弱
7日内更新 | 15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27年,斯大林在《国际形势和保卫苏联》的报告中重申:“现在战争问题是当前的基本问题。”1928~1929年间,苏联开始面临缺粮危机,以粮食出口换取外汇,然后从国外购买工业设备和技术的战略无法实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断言“落后就要挨打”“放慢速度就等于自杀”,号召进行高速工业化,自然能够一呼百应。据此可以推断(     
A.苏联国家制度体系仍具一定优势B.经济大萧条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C.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必然性D.苏联国民经济结构已严重失调
7日内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27年9月,苏联一位富农在与同村人谈话时说道:“我还有3000普特去年的粮食,但我不会卖掉它,我会等到春天价格上涨,也许还会有饥荒,那时我就可以买一台拖拉机了。我将卖掉三头猪和一些羊来交税,但我不会卖任何粮食。”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工农业双轨并行发展将继续B.新经济政策摆脱了经济困境
C.富农屯粮是苏联饥饿的根源D.农业集体化实施具有迫切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解决技术干部问题,斯大林先后提出“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这(     
A.促进了苏联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适应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D.扭转了苏联阶级矛盾尖锐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是1922年10月苏联部分省份的农民情况摘要。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省份农情摘要
鄂木斯克省因粮食机关按加倍的播种面积征收粮食税,农民对苏维埃政权非常憎恨
普斯科夫省粮食税要占农民全部收成的2/3还要多
梁赞省100%完成粮食税的农民必然要挨饿
特维尔省完成粮食税后,现在农民不得不在市场上购买粮食
雷宾斯克省农民为了少交粮食税,减少播种面积
基辅省有农民因粮食税的压力而自杀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严重问题
C.农业集体化并未有效改善农民生活D.小农经济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