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丹麦是福利社会主义的典型,形成了“高税收、高福利”的模式。它特别强调以国家为中心,拥有强大的干预性政府、强势的官僚机构以及就业人口数量庞大的公共部门。所有公民都有权通过获得实物型和现金型福利,享受基本的社会权利。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他国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国内老龄化加重了丹麦社会福利负担。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丹麦政府从传统的“消极的福利政策”转变为“积极的福利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丹麦社会性福利开支逐步缩减,并减少由于福利制度漏洞而导致的资金浪费,使享用社会服务的各种条件更加严格。1997年“社会救助法案”规定没有工作就无权接受公共津贴,只能接受地方政府的安排,每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达到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权责平衡。1998年,丹麦政府通过税收改革逐步降低低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免税限额和降低公司税。

——摘编自吴玲赵建云《丹麦福利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

(1)据材料一、概括丹麦福利社会主义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积极的福利政策”的表现。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024-01-2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海地宣布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开始至19世纪末,共有18个拉丁美洲国家取得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力量分布并不均匀,另一方面,拉丁美洲国家在独立过程中,存在跨境互助的情况。这种区域主义的初步实践受到法国大革命精神的鼓舞和启蒙思想的指引,在玻利瓦尔、圣马丁等解放者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综合来看,在世界范围内,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却是一场自上而下、由精英所主导的革命,很大程度上并未改变当地社会结构,这一状况影响着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材料二   19世纪独立的18个拉丁美洲国家

序号国家名称宣告独立时间
1海地1804
2巴拉圭1811
3大柯伦比亚委内瑞拉1811
4哥伦比亚1819
5厄瓜多尔1822
6阿根廷1816
7智利1818
8秘鲁1821
10中美联合省危地马拉1821年宣布独立,加入墨西哥;1823年脱离墨西哥,建立联邦;1838年分为五个国家
11
萨尔瓦多
12
尼加拉瓜
13
洪都拉斯
14
哥斯达黎加
15巴西1822年建立帝国;1889年成立共和国
16玻利维亚1825
17乌拉圭1825
18多米尼加1844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维琪《拉丁美洲泛美主义国际思潮的演进——文化与国际关系的视角》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末智利的国民经济的命脉(铜和硝石的开采、加工与出口)完全被西方资本控制,美国资本的掌控尤其突出。1970年深受马克思主义、切·格瓦拉思想影响的左派阿连德当选总统,开始推行被称为“智利社会主义之路”的规划,推动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土改、大搞国有化,将大量的资源分给穷人。阿连德政府的“社会主义之路”政策的实施在开始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就,廉价住宅建设突飞猛进;失业率从1970年的8.3%下降到1971年的4%;在农村,当局两年内把属于大农庄主的500万公顷土地陆续分给无地农民;1971的工业增长达到12%。但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第二年生产就开始滑坡,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不满情绪随之增长。阿连德激进的改革措施导致了智利社会与政治的动荡。

——摘编自张金生、苗淑娟《阿连德的“社会主义之路”给我们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拉丁美洲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0—1973年智利阿连德改革的背景。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拉美国家的独立和建设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形成了由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所构成的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二   与高消费并行的是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政策,这一政策最早可以上溯至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济贫法。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障政策。1932年,瑞典社会民主党首次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改革政策。但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北欧五国,最突出的是瑞典,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它(福利政策)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特点,并指出“瑞典病”的表现。
2023-08-28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1903年,美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水久使用、占领和控制"巴拿马运河的权利。1977 年,美国和巴拿马签订了新《巴拿马运河条约》,废除1903年的《美巴条约》,美国将把运河区领土的大部分归还给巴拿马。关于新《巴拿马运河条约》签订的原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冷战背景下,美国加强与苏联对第三世界争夺
B.越战造成道德危机,美国外交亟须道德制高点
C.世界殖民体系已瓦解,民族自决原则得以实现
D.拉美国家要求摆脱对美依附地位运动不断高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运河与国际形势】

材料一   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时,就深知开凿运河的必要性,也成为他对外政策的核心。运河的建成将加强贸易并使美国海军舰队能够迅速地从-边海岸到另一边海岸,使美国海军舰队的效率成倍增长。再加上他的好友、海权论创始人艾尔弗雷德.马汉对他进行的思想灌输是关于运河的商业和战略价值。1903年,在美国的精心策划下,通过系列手段和不平等条约将巴拿马运河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王子建《美国海权理论在夺取巴拿马运河中的应用》

材料二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卡特政府通过艰难的双重政治博弈,最终使得运河新约达成和批准。根据运河新约的相关规定,美国至少在名义和法理上不得不放弃对运河区的永久直接政治和军事占领,大幅度增加了所付的运河年度租金。与此同时,美国获得了长达23年的运河经营和管理过渡期。通过逐步有序的权力移交,美国规避了运河经营和管理问题上的真正失控,在过渡期结束后还有权力和资格继续负责运河的实际防务安全。

——杨建国《卡特政府在<巴拿马运河新条约>上的双重政治博奔(1977-197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美国夺取巴拿马运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特政府批准运河新约的实质,并分析其原因。.
2022-11-1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欧几乎断绝了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贸易往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西欧间以石油换技术为主要特点的贸易才迅速发展起来。这引起了美国的恐慌。美国认为,苏联人进行的石油倾销,会使西方国家的国防和工业渐渐依赖苏联石油,这“或许比军事威胁更危险”。1962年初,美国国会提出修正案,对苏联战略物资进行出口管制。其次,美国歪曲《北大西洋公约》中加强集团内部贸易合作的条款,赋予北约以经济冷战职能。1962年11月,北约组织理事会通过秘密决议,正式拉开了北约对苏联进行输油钢管禁运的序幕。禁运实施后,苏联石油产量年增长率从12.8%下降到8.9%,但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仍继续大量进口苏联石油,且呈连年增长之势。美国企图统一西方贸易管制立场,加强其在东西方贸易管制中领导地位的美梦破灭了。在这种情况下,1966年美国宣布取消禁运。1962年对苏联进行的输油钢管禁运成为北约史上唯一付诸实施的一次禁运。

——据李新华、魏建国《美国与北约对苏联的输油钢管禁运》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约对苏联实行禁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推动的北约禁运无法成功的原因。
7 . 20世纪上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战后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和会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并筹建国际联盟,作为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与此同时,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并使远东和太平洋的局势日益紧张。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又召开华盛顿会议,在承认美国优势的基础上,就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和解决中国问题等达成协议。由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正式建立。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的两大阵营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形成一种自我控制机制,使得美苏两国之间始终没有兵戎相见。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特点,被一些观察家形容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而独断全部国际问题。美国表面上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实际上权力更加分散,这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质而言是减弱了。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体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大阵营”中的核心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走向冷战的主要标志性事件。
(3)指出材料三中“单极的世界”出现的背景,并说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国际问题”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2—1826年, 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发放了10次贷款, 共2100万英镑。1824年,在阿根廷首都居住的英国商人已达3000人,约有100家英国商行在西属拉丁美洲开业,英国还迫使一些拉美国家签订有利于英国商人的条约。而就在前一年,美国宣布“不介入欧洲事务,欧洲也不能干涉美洲”。1824 年,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决定解放古巴,美国国务卿克莱声称古巴“在西班牙以外的任何大国的统治下,尤其在英国的统治下,美国有正当理由感到严重的不安。”1846 年,美国迫使哥伦比亚政府签订条约,获得自由通过地峡的权利,并取得了地峡铁路和运河的修建权。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近代史》(下卷)等

材料二 2011年12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33国举行会议,宣布正式成立拉共体。2014年7月 17 日,习近平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发表了《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提议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他指出, “中拉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战略相互契合”,中方“倡议双方共同构建‘1+3+6’合作新框架”。2018 年,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一带一路”特别声明》,正式确认拉美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到2020年春,已有19 个拉美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摘编自周冲、周东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潜力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加强争夺拉丁美洲的背景及给拉美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与拉丁美洲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拉丁美洲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9 . 拉丁美洲是现代化的“实验室”。在第三世界中,拉美国家是最早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阿根廷是重要代表之一。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   阿根廷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时间

主要大事件

1816年7月

“拉普拉塔联合省”正式宣布独立。

1853年5月

制订了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 成立了新的联邦共和国。

1862年10月

米特雷当选为联邦总统, 先后平息了两次叛乱, 结束了独立后的长期动乱和分裂的局面。

19世纪70年代

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 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 带来“这种增长的关键因素就是农牧产品的出口”。

19世纪90年代

小麦、玉米、蓖麻等农作物的出口迅速发展, 初级产品出口部门
的发展还推动了早期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食品加工工业。

20世纪30年代

进入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

1946-1955年

先后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 国家基本掌握了钢铁、石油、公共交
通等关键部门。

20世纪

70年代到90年代

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剧, 政府以私有化、美元化、贸易自由化等为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经济改革。通过了《国家改革法》。

——摘编自钱乘旦、韩琦《世界现代化历程·拉美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并指出阻碍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美元。1975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2024-01-20更新 | 503次组卷 | 1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