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9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汤浅现象’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思想始现于英国科学学学者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对《科学和技术编年表》等三种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形式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关于科学中心及其转移过程的见解。……

汤浅光朝以下述方式定义“科学中心”:当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称该国家在此时段内成为科学中心,该国家保持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段为其科学兴隆期。由此,他指出近代以降,科学中心按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X国)顺序转移,如表所示。

汤浅光朝科学中心及其转移学说(据汤浅光朝论文制成)

国家时段地点兴隆期(年)
意大利1540-1610佛罗伦萨、威尼斯、帕都70
英国1660-1730伦敦70
法国1770-1830巴黎60
德国1810-1920柏林110
美国1920-2000新英格兰、加里福尼亚________

据此表,他得出以下结论:

①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在发生着周期性的转移。

②科学中心在欧洲的兴隆期平均值为80年,因此,科学中心的转移周期是80年。

③以此为基础,他预言说,若美国科学将遵循欧洲科学的同样规律,则美国的科学兴隆期将终止于2000年。

——摘自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各国成为科学中心的共同条件。
(2)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请你对“汤浅现象”进行“再检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德意志商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古登堡的印刷厂,最早印制的是拉丁文版的《圣经》,印刷效果堪称精美。尽管如此,古登堡本人却没有因为这项技术赚到钱,因为当时绝大多数普通人读不懂拉丁文,所以印刷数量很少。到1521年马丁·路德开始用德文翻译《圣经》,次年《圣经》翻译完毕并出版。从此德意志信徒可以自己直接阅 读《圣经》,而不必再受到教会和神父的控制。马丁·路德为印刷商们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印刷商们则配合他快速传播新思想,二者相互促进,进而影响后续一百余年的欧洲政治格局。

——摘编自张笑宇《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

材料二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中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机械化的“传染性”扩张首先遍及 整个英国的棉纺织领域。当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实现不同程度的机械化,当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需 要安置的时候,旧有的农舍或者手工工场就显得太小。起初人们修理和扩充废弃不用的谷仓,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得建起新的集中劳动场所,于是这里汇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统地使用机器生产。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武器体系和战争形态表

大致时间科技革命新型武器战争形态
16—17世纪近代物理学诞生火枪、火炮、鱼雷火枪炮战争
18世纪蒸汽机和机械革命铁甲舰、潜艇、机枪半机械化战争
19世纪电力和运输革命飞机、坦克、航空母舰机械化战争
20世纪上半叶相对论和量子革命导弹、原子弹核战争

——摘自何传启《科技革命改变国际战争形态》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围绕“科技与社会”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06-0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乌蒙山学校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3 . 1945年12月至1949年,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令,把英格兰银行、民用航空、煤矿、铁路、电力、煤气、电报及无线通讯8个部门收归国有。到1951年,英国工业的20%划归了“公共部门”。英国的这一系列举措(     
A.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B.缩减了政府的公共开支
C.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直接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2024-06-06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性模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4 . 二战期间,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战争所需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二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后来又为和平事业服务。这说明二战(       
A.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科技发展B.阻滞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C.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D.加快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024-06-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
5 . 鲁道夫·迈德纳曾言:“我不认为瑞典模式已经完全过时,即使福利国家制度已经被部分地破坏,但它仍是有活力的。中产阶级随时准备交更多的税以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活条件。”他意在说明“福利国家”(     
A.国家制度已经被部分地破坏B.有利于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
C.是一种即将过时的发展模式D.可以改善整个国家经济状况
2024-06-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6月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6 . 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政府推行所谓的工作福利计划,让失业者去做指定的工作或参加培训,而不是坐在家里领补助。最初这一原则只适用于16—18岁的年轻失业者,1993年梅杰首相宣布要扩大其适用范围。这些举措意在(       
A.解决“滞胀”危机B.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2024-06-0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进程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这些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成功与失败,我们也得到了启迪与借鉴。

材料一   1932年罗斯福入住白宫时,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失业的人们四处游荡,在夏日的酷暑里,在苍蝇成群的垃圾堆中寻找食物,他们甚至不放过变质的肉,因为他们可以将“最坏的部分去掉后再食用”,他们还会摘下眼镜食用坏掉的肉,因为“这样就看不见肉上的蛆了”……

——选自亚当.科恩著《无所畏惧》

材料二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业、水、电、煤气供应等公共事业在不断扩大……(20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人教版)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刚上台时)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具体指什么?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最终使美国社会摆脱了“痛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新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都发生过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024-06-0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国有化政策,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其结果(     
A.有效应对了经济“滞胀”B.实现了物价的下降
C.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建立D.通货膨胀仍然严重
9 . 二战后,发达国家相继建立起现代医疗卫生制度。其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即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福利型制度模式,由政府主导、政府投资,保障项目全面;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制度模式,医疗资金来源既有企业和个人缴费,也有政府补贴;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制度模式,主要由企业和个人负担,政府仅起到监管作用。这反映了(     
A.国力决定医疗卫生制度模式B.国家福利型制度对人民最有利
C.医疗卫生制度呈现出多元化D.市场主导型制度是最优的模式
2024-06-0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34-1980年,美国政府中被委任以内阁、外交和法院要职的官员中有64%来自公司共同体,而这一比例在“新政”时期仅为47%,他们大多与经济集团的政策规划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这反映出美国(     
A.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B.文官制度的异化
C.政府腐败程度的加深D.“滞胀”危机凸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