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敦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所占比例达41.6%。截至2010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上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成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根据对材料三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2021-04-28更新 | 447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2013学年宁夏灵武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尔文在他于1859年出版的主要著作《物种起源》中更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在浅色的桦树林里,浅色种类的蛾通常是深色种类的蛾的6倍;相反,在深色的松树林里,深色种类的蛾通常为浅色种类蛾的16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神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性变革……它奠定了人类对生物进化认识的基础,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必然会更加深入地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更有成效地改造自然。恩格斯认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生物进化论的“进化”过程》

材料三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鲁的个人主义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困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达尔文用上述现象来阐释生物进化论的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起源》诞生的思想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达尔文学说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由此,谈谈影响科学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4)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无论在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还是信息时代的今天,都是如此。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0-12-0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孩虫”、“毋麛”“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注:“衡”,即山衡,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和保护山泽等资源),任虞以泽事……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