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2.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材料二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彪炳千古的历史贡献。……苏联卫国战争给德国法西斯以毁灭性打击,并同盟军一起夺得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都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巨大支持和宝贵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

——江泽民的讲话


请完成:
(1)材料一中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根据两则材料总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3)根据两则材料及学过的史实,谈一谈二战给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
2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奇观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16-06-28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卷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走过波澜壮阔的70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如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后从初期的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3)根据材料三,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启示。
4 .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基本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民法典编纂及其当下镜鉴》

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

——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民国和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给我们当下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向来都归吏部管。五品以下,吏部有权可以用。五品以上.吏部开名字给宰相.由上面来决定。明朝废了宰相.大臣改为廷推,由九卿、七卿公议决定。但吏部尚书的意见,是受大家尊重的。小官任用.则权仍在吏部。清代大官,由皇帝特简,吏部不知道.也不用什么廷推了。下面小官,不能一概由皇帝简任,还归吏部铨叙.这还算是中国历史上直传下来的一种法规,清代皇帝也没有废得了。但由吏部铨叙分发的人,清代必须有引见,必待皇帝见了面以后,才得正式去上任。这无非表示全国用人之权,都在皇帝手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提出的文官制度建立方案中,首要一点是规定了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府核心领导人。作为“政务官”,他们要随着政党更替、内阁变换而进退。而一般处理行政事务的官员,包括常务次官,是“事务官”,这些人则通过公开考试录用,录用后长期任职.不与政党共进退.事务官也就是英国文官。新出现的“事务官”,就像政府中的“神经系统”,能够深入到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中。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保证国家政策不会因为决策层更换而受到波及。他们与政务官的体系完全剥离开来,主管具体事务的执行.也在组织经验和知识的传承、信息的传递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都是推进英国政府在政党交替执政的过程中维持政府稳定运转的关键因素。其次.在工作方面,文官还可以对决策者提出异议,甚至与其争辩;而决策者往往也会仔细考虑事务官所提出的建议。而建议被采纳的数量也作为一项评定文官业绩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李少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任官制度的演变,并指出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和英国近代在官员任用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古代及英国近代任官制度的认识。
6 . 当今世界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间的联系和依赖空前增强,这种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波音公司的777型客机由13.25万个主要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由全世界的545家供应商生产。其中,8家日本供应商制造飞机机身、机门和机翼,1家新加坡供应商制造机头起落架的舱门,3家意大利供应商制造机翼阻力板。

材料二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

          年份19701992
32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79美元
2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这种趋势下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联系所学知识,谈谈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这种趋势的挑战?
2022-05-17更新 | 115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2013年1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典型形态是乡里制度,乡官制是乡里制度早期的具体形态与模式,自三代直至魏晋,乡官制历代因循,随势而变,但大体上不离“官有秩,各有掌,重教化”的窠臼。因这一时期封建专制主义还没有达到高度集权的程度,乡村社会基本处于半自治状态。隋唐时期处于乡村治理模式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乡村权力越来越多地被上调到更便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州县官吏的手中,保甲制取代乡里制、职役制取代乡官制。宋以后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

——摘编自唐鸣、赵鲲鹏、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中国近代乡村治理随着专制统治崩塌,乡村治理模式发生变化。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该章程表示,地方自治制度主要以办理地方各事项和协助领导处理事务为主。民国以后内务部又颁布《地方自治试行条例》,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颁布了《县组织法》和《乡镇自治实施法》,在形式上确立乡村基层自治法律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农村为根据地,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乡村治理方式,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以基层政权和农民为依托的乡村治理新体系。

——摘编自冯留建、王宇凤《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材料三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方向。其中,在乡村建设方面,开启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提出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范淑洁《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伦理建设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乡村治理模式相比,近代乡村治理模式的鲜明特色;并分析近代鲜明特色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乡村治理模式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峥嵘的战争年代有长征精神、烈士精神,在奋发的建设年代,有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在强盛的改革时代有工匠精神、改革精神……正是这绵延不断的精神才铸就了国魂,引领中华儿女不断奋斗拼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王唯真的延安之路19396月,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王雨亭,送年仅15岁的儿子王唯真奔赴延安,分手时留下临别赠言: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但愿你锻炼体魄,充实学问,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王唯真跟随一个30人左右的华侨司机归国服务团,驾驶着海外华侨捐赠给八路军、新四军的22部美制大卡车和宋庆龄女士赠送的一部大救护车,车上满载着药品、纸张和汽油等。12月,终于来到延安。

194011月,王唯真调到新华社工作,先后担任英文翻译和广播科国际新闻编辑。这些新闻,是处在延安山沟里的党中央及时掌握世界战局的主要信息来源。

1947年春,蒋介石命胡宗南军队进攻延安,中共中央遂有组织地从延安撤离,王唯真随着新华社社长廖承志东渡黄河。

1949年,王雨亭陪同陈嘉庚来北京参加筹备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父子分别10多年后重逢。王雨亭感慨地对儿子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

——据《抗战家书》


概括海外华侨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做出的贡献。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应该学习王唯真怎样的情怀。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敦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所占比例达41.6%。截至2010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上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成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根据对材料三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2021-04-28更新 | 449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2013学年宁夏灵武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7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5年)

材料二:2009年末发端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由单一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正演变为整个欧元区的债务危机。目前,欧元区各国正希望通过多方面合作和共同努力来摆脱困境,但步履蹒跚。

——摘编自《影响全世界的欧洲债务危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共同体由哪三大重要机构组成?
(2)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一体化前景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